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局、办: 

  现将《忻州市“十三五”综合能源发展规划》 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忻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4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忻州市“十三五”综合能源发展规划 

  能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对全市乃至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根据《山西省“十三五”综合能源发展规划》和《忻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加快建设以煤炭基地、煤电基地、现代煤化工基地、新能源基地、煤层气基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六个基地组成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构建完善的能源服务体系,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十三五”期间我市能源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指导各级各部门编制实施各类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现状 

  我市是山西综合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能源发展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上下全力推进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能源,着力改善能源结构,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行业整体面貌发生巨变,初步形成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支撑,水电、风电、光电、生物质发电竞相发展的综合能源基础产业,有力保障了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产能过剩矛盾凸显,电力消纳压力巨大,成为制约我市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主要成绩 

  1、能源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能源主导产业多元化。河保偏矿区、轩岗矿区两大矿区总体规划得到国家批复,五寨400万吨煤制油、20亿立方煤制天然气油气一体化项目列入《山西省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规划》,保德海通燃气、岢岚道生鑫宇等一批重点煤化工项目加快推进。全市电力总装机规模达到913.1万千瓦,较“十一五”末增加391.7万千瓦。大力推进低热值煤发电,华润宁武2×35万千瓦、山煤河曲2×35万千瓦、晋能保德2×66万千瓦等3个低热值煤发电项目获批,共计272万千瓦,争取规模列全省第三位。不断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417.1万千瓦,较“十一五”末实现翻番,占全市能源总装机的45.7%,占全省新能源装机的30%,全省排名第一。风电装机达到197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1万千瓦,全市能源结构得到显著改善。 

  2、能源产业素质大幅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煤矿总数由整合前的175座压减到2015年的81座,重组整合项目完成投资170.66亿元,平均单井规模由整合重组前的33万吨/年提升到目前的120万吨/年。煤矿综采机械化程度接近100%,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全市基本形成了央企、省企、地方煤企并存的以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办矿格局。在全省首家建立了煤炭无线综合监控平台,实现了煤炭企业监管的自动化、精确化、及时化目标。原煤生产大倾角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工作面安装开采成功,在全国同行业达到先进水平,获得山西省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煤电企业积极发展超临界循环流化床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机组,电力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单机容量60万千瓦机组成为我市电力建设的主力机型,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容量达到89%。全力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全市形成了以五寨、原平500千伏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电网格局。 

  3、能源供应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全市累计生产原煤2.72亿吨,比“十一五”末增加1.28亿吨,增幅89.1%,煤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8%,超过GDP增速6.8个百分点。2015年底,全市电力装机容量913.1万千瓦,较“十一五”末增加391.7万千瓦。“十二五”五年全市累计发电1202.9亿千瓦时,较“十一五”增长80.8%。电力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 

  4、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积极推进黑色煤炭绿色发展、高碳资源低碳发展,促进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发展。严格落实落后产能、不达标生产设施、落后装置“三个淘汰”,“十二五”期间,共淘汰3户电力企业3.6万千瓦小火电机组、1户焦化企业40万吨落后产能、1 户钢铁企业20 万吨落后产能、19 户水泥企业 276 万吨落后产能。对列入全省百户重点污染企业的山西禹王煤气化、侨友化工、天柱山化工等7户企业进行了达标整治。单位GDP能耗五年分别下降3.57%、3.7%、3.52%、4.29%,4.51%,累计下降18.12%,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2.12个百分点。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降低24%,超额完成目标任务7个百分点。我市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由2010年的85.4%下降到2015年底的75.2%,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发展方式逐渐由资源消耗性向资源集约型转变。 

  5、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继续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全面治理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污染,严格控制重点区域和主要流域的污染排放。全市电力行业完成脱硫、除尘改造,达到新的行业排放标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烟尘和工业粉尘分别下降17.55%、16.53%、21.45%、15.8%、14.74%、12.34%,超额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的7.13、7.83、11.75、2.96、4.69和3.84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固废利用率达到65.6%,较2010年提高38.3个百分点。积极发展碳汇造林,“十二五”五年新增造林合格面积318.27万亩。2015年森林蓄积量达到2123.54万立方米,森林碳汇3886.1万吨。全市煤炭企业五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332.3亩,矿(厂)区绿化面积48.07万平方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6、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十二五”期间,全市煤矿共发生事故9起,死亡9人,分别占到全省的0.5%和0.3%。五年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0.103、0.072、0.053、0.053和0,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连续五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均控制在省、市考核指标以内,2015年忻州市煤炭工业局被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授予“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先进单位”。全市安全形势总体稳定,顺利实现了“十二五”目标。 

  7、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实施关于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启动实施煤炭清费立税改革,出台《涉煤收费清理规范工作方案》,取缔一切涉煤不合理收费,降低部分涉煤收费和基金的征收标准,最大限度地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全面改革煤焦公路运销体制,落实煤焦公路销售体制改革举措,深化煤炭销售体制改革,全市31个煤炭、焦炭公路检查站点全部关闭,为全市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加快推进煤炭项目审批和证照体制改革,为煤炭产业长远健康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进总量预算管理和排污权交易,用足用活排污权交易政策和市场化规则,全力保障了各类能源项目的总量需求。创新煤炭交易方式,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忻州交易处启动运营,成为我省首家在地市设立的交易机构。 

  (二)存在问题 

  1、传统产能明显过剩。忻州作为煤炭大市,“十二五”以来,受需求增长不旺、产能集中释放、成本较快上升、内外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价格持续下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2015年底,环渤海地区5500大卡动力煤平均价格由2011年11月最高峰850元连续跌至365元/吨,达到五年来最低水平。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停产企业82户,停产面高达23.6%,其中,煤炭企业占停产企业总数近三分之一。电力消纳问题突出,市内用电市场及外送电市场有效增长不足,2015年,我市全社会用电量116.6亿千瓦时,电力净调出量132.8亿千瓦时。火电利用小时下降到3500小时,“窝电”现象持续加剧,提高外输电能力迫在眉睫。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92.5亿元,同比下降19.3%;企业利税总额38.2亿元,同比下降47.9%;企业亏损额25.2亿元,同比增长65.9%。 

  2、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十二五”以来,我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能源企业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较低。全市煤炭开采强度超过25%,煤炭资源的长期高强度开采,资源瓶颈日渐显现,优质资源储量逐年下降,部分地方出现资源枯竭现象。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和粉煤灰综合利用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地区用能仍以散煤、秸秆、薪柴为主,农村能源服务体系亟待建立和完善。总体来看,虽然生态环境局部得到改善,但采煤对生态环境不可逆转和永久性的破坏,造成的生态失衡短期难以扭转。 

  3、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占GDP比重为0.13%,远低于全省1.23%和全国2.08%的平均水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全市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仅占全省的2.9%、4.0%和2.4%,“十二五”年均登记科技成果不足全省的1%。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受市场波动影响,银行对传统能源企业长期采取审慎态度,实施严格信贷政策,企业普遍面临惜贷、限贷现象。企业融资能力严重不足,我市上市公司只有同德化工1家,目前虽有几户企业开展了上市前的筹备工作,但进展缓慢。煤炭企业生产效率偏低,远低于国内大型煤炭企业平均水平。 

  4、体制机制缺乏活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完善,能源投融资改革有待深化,能源项目科学布局和协调推进机制需进一步健全,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完善。煤炭行业改革仍然滞后,部分矿井井田布局划分不合理,尤其是井田面积几何图形拐点多、凹凸多、不规则形状多,对矿井开拓、采掘布置带来困难,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开发,造成资源浪费。我市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中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消费品种单一,能源消费中煤炭燃料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较大,能源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5、安全生产压力较大。我市矿井古空水、自燃发火、水患、瓦斯、顶板灾害等隐患突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不断增大,部分煤矿进入承压开采区,瓦斯和水灾危害逐年加大。矿井采空区和密闭巷道内的积水、积气、火区等隐蔽致灾因素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影响越来越严重,各种灾害的治理难度逐年加大。监管专业人员普遍偏少,监管力量比较薄弱,管理人员业务技能不高,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不能满足现代化矿井安全生产建设要求。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市加快推动能源革命,深入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着力破解资源型经济困局的关键时期,我市能源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宏观政策分析 

  “十三五”期间,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内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正稳步提升。新常态将贯穿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期的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迈向更高水平的必经阶段。能源发展环境和形势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能源消费增速进入换档期,能源结构调整进入双重更替期,拉动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也从高耗能产业逐步向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生活用能转变。但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过大,能源利用效率依然偏低,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增强。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能源相关政策,为我市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国家政策层面: 

  确立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这场变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有效控制能源资源消耗,大幅减少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要着力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改革能源体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 

  提出能源发展新国策。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和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中央确立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发展国策,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就是要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中的节能工作,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就是要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就是要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增长点;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 

  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加快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进一步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国家能源局印发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加快发展高效燃煤发电和升级改造,实施燃煤锅炉提升工程,着力推动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到2020年,原煤入选率达到80%以上;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千瓦时,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现代煤化工产业化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3年提高8个百分点。 

  2、省级政策层面: 

  实施能源产业创新工程。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实施“六大工程”,构建具有鲜明省情特点的支撑多元、布局合理、链条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要顺应能源革命要求,坚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形成多轮驱动、低碳绿色的综合能源体系,以能源结构优化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推进煤炭去产能,提高先进产能占比和综合经济效益。加快三个千万千瓦级外送电基地建设。稳步提升煤层气抽采利用水平。扩大风电、光伏装机规模,推进大型水电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 

  提出能源发展目标任务。《山西省“十三五”综合能源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要以煤炭“六型转变”为突破口,以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实施三大煤炭基地提质提效、三个千万千瓦级现代化大型煤电外送基地建设和现代煤化工、煤层气、新能源、水电产业基地建设,构建完善的能源技术创新平台、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和能源产业服务体系,着力夯实能源供应基础,着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着力推进能源生态建设,着力推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形成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能源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20年,京津冀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球低碳创新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建立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3、我市政策层面: 

  提出以六大基地和十小基地为突破的工业强基战略。改造提升煤、电等传统工业支柱产业。坚持“转”中“延”,“改”中“升”,发展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推进煤转电、煤电一体化、煤转煤化工、电转高载能、铁精粉转钢铁加工延伸,以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装备制造业,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开发利用好晋北唯一的河(曲)保(德)煤层气,巩固新能源装机总量全省第一的位置。 

  提出坚持“产业第一、项目至上、企业为重、服务为本”的发展理念。以项目建设为突破,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着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推动产业特别是传统资源型产业在“有”转“优”、“无”转“有”、“散”转“聚”、“短”转“长”上做文章、下功夫,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能源环境分析 

  1、新兴能源快速发展。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和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是“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趋势。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新能源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并极有可能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随着国家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开发技术攻关不断取得进展,非化石能源和新资源产业化有望获得较快发展。为我市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供了广阔前景。 

  2、能源科技推动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下,全球能源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能源领域以绿色低碳技术为核心、以构建智能化系统为方向的新一轮能源变革对能源的发展模式和运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能源发展将进一步呈现全球化、多元化、清洁化和高效化的趋势,加速向低碳化、无碳化转型,非化石能源和化石能源中相对低碳的天然气、煤层气将获得更大发展,煤炭加工转换和利用的清洁化、高效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这有利于我市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多元、低碳发展。 

  3、生态红线刚性约束。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协定为2020年及以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面对严峻的生态保护压力,我国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编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我国颁布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了2017年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出综合治理、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调整能源结构、严格依法监管等10条35项综合治理措施;颁布实施《中国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环境约束、制度约束更加严格,对能源产业未来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4、忻电东送大有可为。当前煤电基地崛起,山西周边布局有陕北基地、宁东基地和蒙西基地等大型煤电基地,但是从地理位置和电力输送距离来看,我市有较多优势。我市与京津唐电网相邻,距离华北、华中、华东负荷中心距离均不超过1000公里,向外送电线路沿途地势较好,路径开阔,跨越山川河流少,相比其它省输电工程投资较少。蒙西-晋北-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晋北-江苏±800千伏直流特高压工程2条外送电通道加快建设。五寨50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500千伏五寨-平鲁、五寨-兴县线路工程基本建成,投产后将形成500千伏平鲁-五寨-兴县输电通道,与±800千伏山西-江苏特高压晋北换流站相联,届时将打通忻州电网联接特高压的电力外送大通道。成为京津冀及东部地区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各方面基础条件优越。  

  (三)发展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我市按照自身资源禀赋形成了以煤炭、铁矿、电力、铝工业、煤机装备制造五大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为国家能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能源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化,我市能源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 

  1、能源消费换档减速趋势明显。“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发展步入新常态,预计年均增速3%左右。从能源消费部门来看,拉动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将从高耗能产业向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生活用能转变,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需求增速持续下降,居民用能将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增速放缓是长期趋势。能源消费的减速换档将对我市煤、铁、电、铝、煤机装备等传统支柱产业带来直接冲击。 

  2、能源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新一轮以新能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能源技术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发展,页岩气、可燃冰、储能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随着能源革命的兴起,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开始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大量工业园区、城镇小区、公用建筑乃至私人住宅已经拥有了分布式供能系统。这些新技术、新产业加快发展,将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为我市打造京津冀清洁能源供应基地、晋北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我市能源产业对外依存度较高,产品销售、价格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十二五”期间,我市年均生产煤炭5440万吨,铁路、公路年均外销煤炭3600万吨,外销占比达到66.2%。电力产能本市消纳率仅占20%,80%的电力要靠市场外送。国家《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5-2020)提出,到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控制在11亿千瓦时以内。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调控煤电规划建设的通知》(国能电力〔2016〕275号)、《关于促进我国煤电有序发展的通知》(发改能源〔2016〕565号),我市规划建设的华电偏关电厂2×110万千瓦、神华河曲电厂三期2×110万千瓦、华润宁武二期燃煤电厂2×110万千瓦、同煤宁武北辛窑低热值煤电厂2×66万千瓦等一批重大电力前期项目上马难度进一步加大。 

  (四)能源需求预测 

  1、原煤产销量预测。2020年在我市GDP总量达到95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7%左右,根据我市“十二五”期间单位GDP与历年原煤用量变化关系,同时,考虑到我市煤电需求300万千瓦左右的刚性增长,综合预测,2020年,合计共需原煤约8405万吨/年。煤炭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公路出省销售稳定在500万吨左右,铁路外销3500万吨左右,本地电厂用煤3175万吨左右,炼焦用煤500万吨左右,冶金、化工、建材及民用煤730万吨左右。 

  2、电力产销量预测。我市“十二五”期间年发电量平均值为248.801亿千瓦,平均增速为7.34%。根据“十三五”能源发展预测,我市“十三五”末各种电力总装机规模将达到1845万千瓦左右,平均发电量达到500亿度以上。根据山西电网负荷预测,“十三五”末忻州全市供电负荷约308万千瓦,考虑厂用电、高压网损(12%)以及一定的备用容量(18%),2020年我市自用装机需410万千瓦左右,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60亿度左右,同时考虑到我市高载能产业发展需求和直供电范围的扩大,我市自用装机预计可以达到600万千瓦左右,需外送装机约1200万千瓦以上。 

  3、输电能力预测。我省北部新增外送电通道主要有:一是蒙西~晋北~北京西~天津南交流1000千伏输电通道全部建成后输送能力为1000万千瓦,将山西400万千瓦容量由晋北变电站汇集向北京和天津送电;二是晋北~江苏直流输电工程,外送电力约700万千瓦;三是规划建设晋北至浙江直流输电通道,输送容量700万千瓦。以上通道北部区域共可新增外送能力1800万千瓦。加之现有北部地区外送电通道能力800万千瓦,北部地区外送电通道能力将达到2600万千瓦。 

  4、综合结论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优化提升现代高载能产业,延伸和完善传统产业链条,促进电力、煤炭与高载能产业的互动发展,全力实现能源就地消纳增值。随着我市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生活用能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综合分析,到2020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约1500万吨标煤,“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6%左右。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的战略思想,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市委“1661”发展战略,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抓新能源发展、西电东送等发展机遇,加快建设我市晋北重要的煤炭基地、晋北重要的煤电基地、山西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河保煤层气综采利用基地、能源装备制造供应基地等六大基地,全力构建煤炭为基础、电力为中心、新能源为方向的综合能源基地,形成安全、稳定、经济、清洁、高效的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格局,将综合能源基地打造成为我市经济平稳健康增长新动力和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口,为能源绿色转型做出积极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提供强劲动力和稳固支撑。 

  (二)基本理念 

  推动能源供给、能源消费、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等“四个革命”,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适度超前、做大做强。坚持能源建设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更加突出能源的基础保障作用,全力推动“推进晋北重要的煤炭基地提质”和“建设晋北大型煤电基地”战略部署,积极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加快淘汰现有落后产能,超前谋划高标准建设重大能源项目,稳定煤炭物流市场,推动能源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不断巩固和拓展市场份额,努力实现工业强基目标。 

  多能并举、低碳绿色。强化“清洁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煤转电、煤转化,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燃气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加快“四气”产业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扩大煤层气(瓦斯)消费规模,扎实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着力提高能源效率和产业竞争力,努力形成煤炭、电力、新能源等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以兴水增绿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 

  项目带动、集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项目服务体系,推进建设重点煤炭及洗选项目,促进煤炭市场供求关系持续改善。加快建设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增强能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积极用好蒙西-晋北-天津南、晋北-江苏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机遇,加大“忻电外送”力度。促进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能源基地全方位发展,着力将我市打造成山西重要的煤电基地和国家“西电东送”重要通道。 

  创新驱动,智能管理。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确立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加大电力市场化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不断增强能源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推进现代能源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开发应用,探索互联网等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不断提升能源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安全发展、服务民生。坚持安全发展红线,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保障能源产业稳定发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引导科学合理用能,着力加强民生能源工程建设,提高能源服务水平,促进能源协调发展,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保障贫困山区、革命老区、采煤沉陷区、棚户区等地区的电力供应。要把能源发展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争取重大能源工程项目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积极发展光伏扶贫等能源特色扶贫新形式,加快发展新能源、分布式能源。 

  (三)战略定位 

  “十三五”期间我市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的战略定位为: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中心、新能源为方向,加强煤、电、油、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能源开发之间的衔接平衡,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高效的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 

  煤炭为基础。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煤炭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一定时间内仍将是基础能源。对山西而言,煤炭是重要的支柱产业,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对忻州而言,煤炭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煤炭在能源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在较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电力为中心。原煤消费总体呈下降趋势,电力作为清洁能源,有着广泛的市场,推进煤电一体化、变输煤为输电,把我市建设成京津冀及东部地区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是我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新能源为方向。新能源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着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煤层气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逐步提高新能源在全部能源中的比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发展目标 

  依据国家和省“十三五”能源规划指标,按照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总体要求,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水利、交通等约束条件,确定全市“十三五”能源发展目标。 

  1、能源生产 

  到2020年,全市煤炭产能控制在11320万吨以内,产量控制在8000吨以内;电力装机容量力争达到1845万千瓦,占全省的14.2%;其中外送电装机规模达到1200万千瓦,占全省的20%;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占到全省的25%;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20万千瓦,占到全省的10%;煤层气产能力争达到12亿立方米;焦炭产能500万吨;煤基合成油品400万吨。 

  2、能源消费 

  到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181万吨标煤,全社会用电量160-200亿千瓦时,天然气(煤层气)12亿立方米,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5%以上。 

  3、节能减排 

  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完成国家下达指标;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水平控制在325克/千瓦时以内,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平均供电煤耗控制在310克/千瓦时以内。输电线路平均线损下降10%。原煤入洗率达到80%。 

  4、环境保护 

  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完成国家下达指标;能源领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工业粉尘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约束指标以内。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0%,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0%。劣ⅴ类水体比例在15%以内。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取得重大进展。 

  5、安全生产 

  到2020年,全市煤矿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重特大事故全面遏止,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稳定保持在0.1人以下,水害得到有效控制,煤炭产业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6、深化改革 

  煤炭、电力、煤层气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基本实现煤炭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公益性以外的发售电价由市场形成;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取得新进展,能源财税机制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适应能源科学发展需要的行业管理体系。 

  表一:“十三五”时期能源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15年 

2020年 

山西省 

忻州市 

占比% 

山西省 

忻州市 

占比% 

能源生产 

原煤产能 

万吨 

146000 

10645 

7.29  

120000左右 

11320 

9.4 

原煤产量 

万吨 

94410 

6117 

6.48  

100000左右 

8000 

8  

煤层气抽采量 

亿立方米 

101.3 

5.44 

5.37  

400 

12 

3  

煤层气利用量 

亿立方米 

57.3 

4.74 

8.27  

160 

12 

7.5  

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 

能源消费总量 

万吨标煤 

17272 

882.6 

5.11  

22740 

1181 

5.19  

其中:煤炭 

万吨标煤 

29400 

1123.5 

3.82  

40000 

2517 

6.29  

石油 

万吨标煤 

770 

43.6 

5.66  

840 

68.5 

8.15  

天然气 

亿立方米 

46 

3.9 

8.48  

160 

12 

7.50  

非化石能源 

万吨标煤 

527 

37.3 

7.08  

2002 

106 

5.29  

电力发展 

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 

1737.2 

95.24 

5.48  

2580 

160 

6.20  

电力装机容量 

万千瓦 

6966 

913.1 

13.11  

13000 

1845 

14.19  

其中:火电 

万千瓦 

5517 

496 

8.99  

9200 

1100 

11.96  

风电 

万千瓦 

669 

197 

29.45 

1600 

400 

25  

太阳能 

万千瓦 

113 

13 

11.50  

1200 

120 

10  

煤层气发电 

万千瓦 

388 

3.3 

0.85  

 

15.3 

 

水电 

万千瓦 

244 

200.1 

82.01  

250 

200 

80  

生物质能发电 

万千瓦 

35 

3 

8.57  

50 

6 

12  

能源输出 

煤炭外送量 

万吨 

32000 

3500 

10.94  

6000 

3500 

58.33  

外送电装机容量 

万千瓦 

1930 

503 

26.06  

6000 

1200 

20  

特高压外送通道 

 

6 

1 

 

6 

3 

 

节能环保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亿 

1.44 

1.301 

 

完成目标任务 

完成目标任务 

 

劣ⅴ类水体比例 

% 

32 

27 

 

15以内 

15以内 

 

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 

 

65.6 

 

70 

70 

 

安全生产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 

 

0.036 

0 

 

0.1以下 

0.1以下 

 

  (五)总体布局 

  围绕建设综合能源基地,重点建设“六个基地”:晋北重要煤炭基地、晋北重要煤电基地、山西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河保煤层气综采利用基地、能源装备制造供应基地,形成安全、稳定、经济、清洁、高效多元支撑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  

  建设晋北重要的煤炭基地。基于我市煤炭资源的自然禀赋,依托河东、宁武两大煤田,重点建设河保偏煤炭产业带和宁静原煤炭产业带,形成“双带布局”的晋北重要煤炭基地。深入推进煤炭“六型转变”,用好晋北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政策,支持省内外大型煤炭集团在忻设立生产基地、销售中心、结算中心,加快推进本地能源企业提质增效,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坚持把去产能与提高先进产能占比、促进结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严格控制煤炭产能总量,科学释放先进产能,保持煤炭产量适度增加,促进煤炭市场供求关系持续改善。 

  建设晋北重要的煤电基地。本着就煤近水并与输电通道有机衔接的原则,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集中布局坑口电厂与低热值电厂,形成河保偏和宁原忻“八”字型煤电集聚区。重点发展大容量、热电联产、低热值、高参数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积极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进一步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水平。积极推进面向华北、华中、华东的外送电通道建设,加大煤电外送力度。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培育售电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扩大直供电领域和范围,提高电力市场规模。 

  建设山西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充分发挥风、光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覆盖全市的风电、光电产业化布局,重点支持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和智能电网、储能等项目建设,加快新兴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进程,逐步形成风电、光电、生物质发电等多轮驱动的新能源发展体系,建设山西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建设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充分利用我市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优势,积极用好省大型煤炭企业在忻州投资现代煤化产业的契机,不断巩固提升忻府、岢岚、静乐煤化工产业基础地位,全力推进五寨大型煤化工基地建设,着力构建现代煤化工为主导、传统煤化工为基础、精细化工为特色的产业格局,把现代煤化工建设成为我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建设河保煤层气综采利用基地。充分利用河曲、保德煤层气的资源储量,加快打造河保煤层气开采特色基地。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推进地面煤层气开发与煤矿井下瓦斯抽采,积极探索煤层气多通道、多途径利用,全面推进气化忻州建设。 

  建设能源装备制造供应基地。充分发挥我市场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省内外市场份额比较大、本地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以忻府、原平、定襄为重点,打造能源装备制造供应基地。进一步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市场份额,扩展产品应用领域,建设上下游密切衔接、配套完善,具有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支撑的能源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推动煤机装备制造、电力装备制造、环保设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基地建设,努力建成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强小基地大产业。 

  四、建设晋北重要的煤炭基地 

  一)产业现状 

  忻州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全市含煤面积382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03%;全市2000米以浅煤炭预测资源储量809.85亿吨,占全省煤炭资源总量的12.4%;累计查明保有资源量277.05亿吨,约占全省的9.41%。境内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宁武煤田、河东煤田,全市14个县市区中有9个县(市)有煤炭资源。煤种主要为气煤,部分为长焰煤,还有少量肥煤、1/3焦煤、褐煤。截止2015年底,全市各类煤矿共有81座,总产能10870万吨/年,其中:地方监管煤矿43座,总产能6780万吨/年,在晋大集团公司办矿38座,总产能4090万吨/年。全市现有生产矿井36座,能力5900万吨/年,建设改造矿井45座,能力4870万吨/年。2015年煤炭产量达6117.1万吨,较“十一五”末接近翻番。煤炭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8%。 

  (二)发展目标 

  不断巩固和拓展煤炭市场份额,稳定煤炭物流产业,提高洗配煤占商品煤的比重,力争到2020年总产能11320万吨/年,煤矿数量控制到75座,原煤产量控制在8000万吨以内,原煤入洗率达到80%以上,切实做大做强煤炭产业。 

  (三)主要任务 

  1、推进现代化矿井建设。普及推广绿色开采技术,建立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开采模式,提升矿井现代化水平,继续实施矿井机械化、自动化改造,严格限制开采高硫、高灰、低发热量煤炭。鼓励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无煤柱开采等新技术。提高综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大企业集团煤炭产量比重超过80%,500万吨级煤炭矿井产量占到总产量的20%左右。推进煤炭物流业做大做强。 

  表二:忻州市煤矿现核定和2020年原煤规划产能 

序号 

所在县(市、区) 

煤矿数 

2020年规划 

煤矿座数 

核定产能 

(万吨/年) 

2020年规划产能 

(万吨/年) 

1 

河曲县 

11 

12 

2500 

3200 

2 

保德县 

11 

11 

2260 

2260 

3 

偏关县 

1 

1 

90 

90 

4 

宁武县 

26 

27 

2940 

3040 

5 

静乐县 

9 

9 

930 

930 

6 

原平市 

15 

12 

1350 

1260 

7 

神池县 

2 

2 

180 

180 

8 

五台县 

2 

2 

360 

360 

 

合计 

77 

75 

10610 

11320 

  2、继续增加清洁煤炭供应。推进建设大型煤矿配套洗选项目,全面提升大型煤炭企业洗选水平。稳步发展独立洗煤厂及配煤项目,推进煤炭产业清洁发展。提高洗配煤占商品煤的比重。到2020年,全市独立洗煤企业(不含煤矿、焦化企业配套洗煤厂)将达到97户,规划总产能为8930万吨/年。煤矿规划配套洗煤企业15户,规划总产能为3890万吨/年。 

  表三:忻州市独立洗煤企业规划表 

序号 

所在 

县(市、区) 

独立洗煤企业户数 

2020年规划独立洗煤企业户数 

核定产能 

(万吨/年) 

2020年规划产能(万吨/年) 

1 

忻府区 

4 

4 

240 

240 

2 

五台县 

1 

1 

200 

200 

3 

原平市 

22 

22 

2060 

2060 

4 

代 县 

1 

1 

180 

180 

5 

宁武县 

29 

29 

1920 

1920 

6 

静乐县 

13 

13 

840 

840 

7 

神池县 

2 

2 

120 

120 

8 

五寨县 

8 

8 

1020 

1020 

9 

岢岚县 

6 

6 

640 

640 

10 

河曲县 

1 

2 

90 

270 

11 

保德县 

4 

6 

480 

900 

12 

偏关县 

3 

3 

540 

540 

13 

繁峙县 

0 

0 

0 

0 

14 

定襄县 

0 

0 

0 

0 

 

合 计 

94 

94 

8330 

8930 

  表四:忻州市煤矿规划配套洗煤企业表 

序号 

所在 

县(市、区) 

煤矿配套洗煤企业户数 

2020年规划煤矿 

配套洗煤企业户数 

核定产能(万吨/年) 

2020年规划产能(万吨/年) 

1 

保德县 

4 

4 

950 

950 

2 

河曲县 

5 

5 

2220 

2220 

3 

宁武县 

4 

4 

480 

480 

4 

原平市 

1 

1 

120 

120 

5 

静乐县 

1 

1 

120 

120 

 

合计 

15 

15 

3890 

3890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为重点,实施重大煤基低碳科技创新项目,围绕煤炭深加工产业链、创新链,构筑我市政产学研合作对接平台,带动和提升煤炭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有一批自主技术率先突破。 

  4、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明白人”,坚持把去产能与提高先进产能占比、促进结构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促进煤炭市场供求关系持续改善。按照依法淘汰关闭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减量置换退出一批、依规核减一批、搁置延缓开采或通过市场机制淘汰一批的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科学释放先进产能,加快煤炭绿色清洁高效利用。积极争取省总规模1000亿元的煤炭供给侧改革投资基金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基金的劣后兜底作用。 

  5、完善价格形成和自律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能够正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倡导诚信建设,引导企业自律,建立煤炭价格自律机制。建立健全煤炭价格监管机制,规范煤炭市场价格秩序。 

  6、创新煤炭交易机制。依托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忻州交易处,完善煤炭交易、电子信息等公共服务功能,培育完善全市煤炭现代交易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煤炭交易平台的信息、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建立包括现货交易、期货交易、短期协议、中长期协议等交易新机制。 

  7、实施煤炭物流工程。借助准朔铁路、神朔铁路两条煤炭通道过境建设机遇,扶持五寨、岢岚、神池、保德、偏关等煤炭物流大县,合理布局煤炭物流项目,有效降低煤炭物流成本,做大做强煤炭物流产业,推进煤炭物流企业专业化、差异化、精细化发展。 

  8、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长期工作来抓。要按照国家标本兼治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工作实施方案和省政府山西省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细化责任分工,全面组织推进。进一步强化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扎实构建事故应急救援最后一道防线。通过加强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事后处置,着力减少事故数量、频次和减轻危害后果,提高煤矿安全保障水平。 

  9、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力度。按照综合规划、全面推进、加快建设的原则,以解决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实施搬迁安置、生态修复、土地复垦等综合治理,恢复和改善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重点改善采煤沉陷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鼓励创新创业,建设新型现代化小城镇或新社区。 

  五、建设晋北重要的煤电基地 

  (一)发展现状 

  截止2015年底,全市电力总装机规模达到913.1万千瓦,占到全省总量的13.1%。其中,火电项目建成装机496万千瓦,核准在建和取得“路条”项目606万千瓦,共计1102万千瓦,占到全省的13.4%,排名第二。忻州电网是山西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基本形成了以五寨、原平500千伏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的电网格局。 

  (二)发展目标 

  积极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加快煤转电、煤转化,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重点发展大容量、热电联产、低热值、高参数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确保全市火电建成装机容量达到1100万千瓦。积极用好蒙西-晋北-天津南、晋北-江苏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机遇,加大“忻电外送”力度。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培育售电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扩大直供电领域和范围,提高电力市场规模,着力将我市打造成山西重要的煤电基地和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通道。 

表五:忻州市2016年火电项目明细表 

单位:个、万千瓦 

分类 

项目数 

装机 

规模 

项目 

已建成 

5 

566 

同煤集团原平轩岗电厂一期2×66万千瓦 

神华集团河曲燃煤电厂4×60万千瓦 

华电广宇忻州热电厂2×13.5万千瓦 

保德神东煤矸石电厂2×13.5万千瓦 

神华河曲低热值煤电厂一期2×35万千瓦 

华电忻州广宇二期2×35万千瓦供热机组扩建项目 

核准在建 

3 

272 

晋能集团保德王家岭低热值煤电厂2×66万千瓦 

华润宁武低热值煤电厂2×35万千瓦 

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河曲低热值煤电厂2×35万千瓦 

已取得 

路条 

2 

264 

同煤同华轩岗电厂二期2×66万千瓦 

神华桃园河曲低热值煤电厂二期2×66万千瓦 

总计:10个项目,装机规模1102万千瓦 

表六:忻州市开展火电前期工作项目表 

分类 

项目 

低热值煤3个(334万千瓦) 

同煤集团宁武北辛窑低热值煤电厂2×66万千瓦 

焦煤岢岚低热值煤电厂2×35万千瓦 

中电投山西铝业原平低热值煤电厂2×66万千瓦 

热电联产1个(70万千瓦) 

原平热电厂2×35万千瓦 

大型坑口电站7个(1660万千瓦) 

华电偏关电厂2×110万千瓦 

神华河曲电厂三期2×100万千瓦 

华润宁武二期燃煤电厂2×110万千瓦 

晋能保德电厂2×110万千瓦 

国电保德电厂2×100万千瓦 

同煤静乐电厂4×100万千瓦 

大唐国际定襄电厂2×100万千瓦 

总计:12个项目、装机规模2244万千瓦 

  (三)主要任务 

  1、推动重大电源项目建设。积极应对电力项目面临装机发展过剩、用电增长乏力的困境,重点发展大容量、热电联产、低热值、高参数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依托骨干煤炭企业积极发展低热值煤发电,重点围绕河曲、保德、宁武三大矿区展开布局,加快建成山煤河曲2×35万千瓦、晋能保德2×66万千瓦、华润宁武2×35万千瓦等低热值煤发电等重大电力项目建设。规划推进同煤同华轩岗电厂二期2×66万千瓦、神华桃园河曲低热值煤电厂二期2×66万千瓦等重大电力项目。 

  2、全力提高电力市场规模。紧紧抓住全省电力去产能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相结合的机遇,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培育售电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扩大直供电领域和范围,大用户直供电要在现有15户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增加。加快研究出台促进我市电力消纳工作方案。 

  3、规划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在充分利用我市已有热源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供热能力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以热定电、立足存量、结构优化、提高能效、环保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热电联产项目。优先发展背压式热电联产机组,严控抽凝式热电机组。同时,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与环境保护协调联动,与关停小锅炉与减少用煤量挂钩,加快小锅炉关停。 

  4、促进煤电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提速扩围”工程。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水平控制在325克/千瓦时以内,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现役60万燃煤电发电机组经过改造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标准煤/千瓦时,火电机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年排放总量均力争下降50%以上。30万千瓦级以上具备条件的燃煤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煤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到865克标准煤/千瓦时左右。火电厂废水排放达标率实现100%。 

  5、构建晋北特高压骨干网架。加快蒙西-晋北-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晋北-江苏±800千伏直流特高压工程2条外送电通道建设,利用好五寨500千伏变电站,加快建设500千伏五寨-平鲁、五寨-兴县线路工程,形成500千伏平鲁-五寨-兴县输电通道,与±800千伏山西-江苏特高压晋北换流站相联,全力打通忻州电网联接特高压的电力外送大通道,构建晋北特高压骨干网架。 

  6、加强现代配电网建设。促进智能互联,推动装备提升和科技创新,推进忻州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合理划分供电区域,大幅提高中心城区智能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7%。显著提升其它城镇地区供电能力及供电安全水平,供电可靠率达到99.9%,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8.79%。全面解决乡村地区电网薄弱问题,基本清除“低电压”,供电可靠率达到99.72%,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户均配电容量不低于2千伏安,为电采暖、充电基础设施等电能替代提供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 

  7、推进电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做好企业兼并和产业整合,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做好科研开发,进一步做优做精产品,重点扶持空冷设备、输变电设备等产业,推动电力装备制造产业向成套化、系列化和高端化制造发展,努力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 

  8、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立足能源清洁化发展和大气污染防治,以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为抓手,积极跟踪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分步实施,逐步扩大电能替代范围,在居民采暖、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与消费四个领域,推广或试点电采暖、地源热泵、工业电锅炉、农业电排灌等。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可再生能源占电力消费比重及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 

  9、促进电动汽车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快慢互济、经济合理”的原则,以用户居住地停车位、单位停车场、公交及出租车场站等配建专用充电设施为主体,以公共建筑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临时停车位等配建公共充电设施为辅助,以独立占地的城市快充站、换电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城际快充站为补充,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加大停车场与充电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全市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六、建设山西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一)发展现状 

  截止2015年底,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417.1万千瓦,较“十一五”末实现翻番,占到全省的30%,排名第一。其中,风电装机197万千瓦,五年新增182万千瓦,占到全省的30.3%。光伏发电建成13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建成3万千瓦,垃圾发电建成2.4万千瓦,燃气发电建成3.3万千瓦。2016年国家批复我市四个集中式电站共14.5万千瓦,89个村级电站共0.89万千瓦。目前各县村级电站均已建成。 

  (二)资源条件 

  1、风力资源及风电发展条件 

  我市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多为高山丘陵,由于局部特殊地形,形成了比较丰富的风力资源。西部的神池、偏关、岢岚、五寨、宁武、静乐,东部的原平、繁峙、五台、代县地形绝对高差都在1000米以上,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区域风资源总体较好,年平均风速多为6.5米/秒以上;海拔在1600米至1900米左右的区域,多数为高山丘陵,处于气流通道,受山体压迫,风速也较大,平均风速可达6米/秒左右。具备开发条件的风电规模为1033万千瓦。 

  2、太阳能资源及发展条件 

  我市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为3000—3200小时,年日照率为63%-65%,属我国第二类太阳能资源区域,非常适合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可探测利用光伏发电存量为1600万千瓦。我市同时具有充足的适合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的荒地资源,且电网负荷均衡,安全稳定,能够满足大型光伏电站建设用地和保障电网安全的要求。 

  3、生物质能(含垃圾发电)发展条件 

  我市忻府、定襄和原平等县(市、区)是我省重点产粮区,每年产生大量农作物秸秆和农产品加工过程剩余物。神池、五寨、岢岚和偏关等县生长着数百万亩柠条,每年平茬产生数万吨柠条废弃物,为生物质能发电提供了充足的生物资源。 

  (三)发展目标 

  发挥资源优势,强化“清洁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构筑双轮驱动、多元支撑、布局合理的新能源基地。双轮即以风电、光伏为增长双极,多元即以水电、燃气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为支撑,布局合理的绿色、清洁、高效、可持续的新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稳步推进晋北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建设,打造山西省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745万千瓦,其中,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2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400万千瓦以上;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5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 

表七:忻州市2016年新能源项目建设情况 

类别 

已建成 

已核准在建 

“十三五”拟新增项目规模(万千瓦) 

总计规模 

(万千瓦) 

数量 

规模(万千瓦) 

数量 

规模(万千瓦) 

风电 

30 

207 

9 

43 

200 

400以上 

水电 

4 

200.4 

-  

--  

-- 

200.4 

光伏发电 

3 

13 

1 

2 

105 

120 

生物质能电站 

1 

3 

1 

3 

--  

6 

垃圾发电 

1 

2.4 

 

--  

--  

2.4 

燃气发电 

1 

3.3 

1 

12 

--  

15.3 

合计 

40 

429.1 

12 

60 

305 

744.1 

  (四)主要任务 

  1、稳步推进晋北风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国家能源局批复晋北风电基地规划重大机遇,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一组织、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推进我市“十三五”第一批总规模180万千瓦的21个风电项目。主要包括:定襄1个项目5万千瓦,原平1个项目5万千瓦,五台2个项目20万千瓦,代县1个项目10万千瓦,繁峙3个项目30万千瓦,静乐3个项目20万千瓦,神池2个项目15万千瓦,五寨3个项目25万千瓦,岢岚2个项目25万千瓦,河曲1个项目10万千瓦,偏关2个项目15万千瓦。确保2017年核准建设,力争2018年底全部建成投产。积极争取我市第二批风电指标,推进低风速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力争在“十三五”期间风电总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以上。新增发电量全部通过晋北-江苏直流特高压工程输送至华东电网消纳。 

  2、全力推动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主动适应省按竞争性方式配置光伏电站改革要求,储备和推荐优势光伏企业参与项目竞标,促进光伏发电技术进步和上网电价下降。加快布局我市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编制完善各年度光伏扶贫实施方案,落实帮扶对象、资金来源、用地指标,积极争取更多光伏扶贫项目。积极推进申报总规模360万千瓦的《忻州市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规划》,争取早日获批,力争更多光伏示范项目。重点建设宁武县100万千瓦、繁峙县15万千瓦、代县15万千瓦、原平市15万千瓦、忻府区80万千瓦、五寨县95万千瓦、神池县40万千瓦的光伏重点项目。 

  3、积极开展光伏扶贫工程。以解决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为目标,因地制宜,分期分批推动多种形式的光伏扶贫工程建设。做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与分布式光伏扶贫工程的衔接,确保光伏扶贫项目所发电量就近接入、全部消纳。建立村级电站建设和后续运营监督管理体系,相关信息纳入国家、省、市光伏扶贫信息管理系统监测,确保电站长期可靠运行和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鼓励成立专业化平台公司对光伏扶贫工程实行统一运营和监测,保障光伏扶贫工程关键设备达到先进技术指标且质量可靠、性能稳定和效益持久。 

  4、大力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大型工矿企业以及商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愿、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统一规划并组织实施屋顶光伏工程。在电网接入消纳条件较好的农村和小城镇,推进居民屋顶光伏工程,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易地搬迁等统一规划建设屋顶光伏工程,力争形成若干个光伏小镇、光伏新村。 

  5、统筹开展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积极发展成型燃料,实现小城镇和农村能源清洁化,鼓励发展非粮作物燃料乙醇。重点建设五寨国耀绿色能源2×1.5千瓦生物质发电项目,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生物质能发电(含垃圾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8.4万千瓦。 

  6、合理规划电网结构。通过加强电网建设、提高调峰能力、优化调度运行等措施,充分挖掘系统消纳能力。重点加强风电、光伏项目的配套电网规划和建设,有针对性地对重要送出断面、汇集站、枢纽变电站进行补强和增容扩建,逐步完善和加强配电网和主网架结构,有效减少因局部电网送出能力、变电容量不足导致的大面积弃风、弃光限电现象。 

  七、建设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 

  (一)发展现状 

  我市现有禹王煤化工、静乐天柱山煤化工、岢岚鑫宇煤化工等规模以上煤化工重点企业8家,资产总计68.5亿元。形成了甲醇60万吨、合成氨40多万吨、顺酐8万吨、草酸5万吨的生产能力。2015年,合成氨产量完成16.43万吨,白碳黑产量8267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4.06亿元。 

  (二)发展目标 

  全力构建现代煤化工为主导、传统煤化工为基础、精细化工为特色的产业格局。力争到2020年,主要产品产量力争达到400万吨镁基合成油、60万吨煤制烯烃、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30万吨顺酐、30万吨煤焦油、26万吨粗苯、2万吨白炭黑的生产规模。把现代煤化工建设成为我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主要任务 

  1、推进重大煤化工项目。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推动神达集团和阳煤集团的合作,实现由煤的合作、铝的合作向煤化工的跨越。积极规划推进潞安集团五寨400万吨/年大型煤制油气联产项目,加快阳煤集团岢岚煤制气项目建设进度。 

  2、壮大煤化工产业园区规模。依托焦炉煤气资源,做大做强禹王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静乐天柱山煤化工产业园区、岢岚鑫宇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大型化产加工项目,推进产业化延伸,培育壮大焦炉煤气化工合成、煤焦油深加工和粗苯精制产业链。在焦炉煤气制LNG、合成氨、甲醇、二甲醚、煤焦油深加工、粗苯加工产业方面实现突破。 

  3、加快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坚持不懈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突出抓好以企业为核心技术创业,以顺酐为龙头不断延伸产业链,争取在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培育“焦”“化”并举支柱产业。坚持“控制焦炭产能、淘汰落后工艺、化产回收加工、发展循环经济、遏制资源浪费、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联合重组、提高产业素质”的发展方针,推动和引导以资源、市场、产权为纽带组建大型焦化集团公司,把我市焦化产业培育成“焦”、“化”并举、具有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山西新石煤焦化200万吨/年焦化项目及1.5亿Nm3/年焦炉煤气制LNG、30万吨/年煤焦油深加工、10万吨/年粗苯精制项目。 

  八、建设河保煤层气综采利用基地 

  (一)发展现状 

  我市煤层气资源分布在保德区块和河曲区块。资源总量约802亿立方米。其中,保德区块累计探明储量593.41亿立方米,探明面积340.28km2,探明率74%,勘探钻井数996口,其中垂直生产井数980口,水平生产井数16口。至2015年末,全市输气管道总长512公里,中石油煤层气忻州分公司共产煤层气14.58亿方。 

  (二)发展目标 

  按照“采气采煤一体化、高效利用”的基本原则,以大企业为龙头,积极推动我市境内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煤层气对外输出和液化能力,使之成为我市新型清洁能源的重要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实现煤层气产能12亿立方米,形成15.3万千瓦的装机规模。 

  (三)主要任务 

  1、建设煤层气基地。加快建设河曲-保德煤层气勘探开发基地。到2020年,全市煤层气总产能达到12亿方。 

  2、实施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加大井下煤矿瓦斯抽采量,积极探索低浓度瓦斯利用途径,提升煤矿瓦斯综合利用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市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全覆盖。 

  3、积极探索煤层气(天然气)多通道、多途径利用。全力推进山西煤层气综合利用项目保德燃气(煤层气)热电联产工程、山西保德区块煤层气勘探项目、山西国新能源燃气产业集团原平煤层气液化、保德海通杨家湾50万方煤层气液化项目、山西省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保德燃气(煤层气)热电联产2×6万千瓦项目、山西汽运唐子梁煤层气液化项目。推进加气站建设,到2020年实现CNG加气站(座)45座、LNG加气站(座)145座,共计200座加气站投入使用。加快下游市场利用步伐,改造各县(市、区)城市燃气工程,加强民用和工业燃气利用及煤层气压缩、液化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煤层气多通道、多途径利用。2020年气化人口基本实现全覆盖。 

  4、完善煤层气管网布局。依托国家主干管网和煤层气产业基地,建成连接主要煤层气田输气主干管网和支线输气管网,打通煤层气外输通道,加快煤层气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燃气管网及配套站点建设。 

  九、建设能源装备制造供应基地 

  (一)发展现状 

  煤机装备制造、电力装备制造、环保装备制造、风电法兰装备制造业四大行业是我市装备制造领域传统支柱产业,经过多年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实力得到增强,部分行业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截止 2015 年末,我市共有 1 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山西蓝天环保设备有限公司),14 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 户省级行业技术中心, 68 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发展目标 

  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打造上下游密切衔接、配套完善,具有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支撑的能源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煤机产品加工能力达到9.5万吨,空冷设备加工能力突破6000MW,风电塔筒加工能力突破800套,煤粉节能锅炉达到22000蒸吨,污水固体废弃物等处理设备达到800台(套),脱销达到12000立方米的生产能力,高性能镁基锂离子电池10亿AH,铝合金车架及底盘型材50000套。 

  (三)主要任务 

  1、建设煤机装备制造业基地。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打造上下游密切衔接、配套完善,具有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支撑的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重点扶持阳煤忻通、美新通用、佳诚液压、三源煤矿机械、龙腾煤矿设备等一批骨干企业,积极开发煤炭高效自动化采掘配套装备、千万吨级工作面自动化回采装备等标志性、带动性强的成套装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强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提高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忻府、原平为基础的晋北煤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2、建设电力装备制造基地。推进企业兼并和产业整合,引进高新技术,做好科研开发,进一步做优做精产品,努力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重点扶持空冷设备、输变电设备、风电塔筒制造等产业,加快推进金瑞、天宝、双环等一批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山西利国年产20万吨高性能取向硅钢项目,推动电力装备制造产业向成套化、系列化和高端化制造发展。 

  3、打造环保装备基地。着力培育余热、余压和余能回收利用及高效清洁燃烧锅炉、高效节能电器设备,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设备,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企业竞争力。扶持蓝天环保、聚力环保、同煤电力环保、一辰暖通科技、润民环保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积极推广高效煤粉锅炉、除尘设备和水污染处理设备、潆射供暖设备等优势产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节能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煤炭和煤层气开发利用、电力、铁矿采选、建材等行业节能减排,积极培育一批节能环保装备生产企业,不断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 

  4、建设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基地。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主动对接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研究院所、产业联盟,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引进知名汽车企业落户忻州步伐,实现批量化生产。推进中科忻能年产10亿AH高性能镁基电池项目建设和新能源电动汽车整车项目落地,加大锂离子电池技术在交通、安防等领域应用示范推广。加快华夏顺丰新能源汽车铝合金车身、底盘装配和底盘型材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推进新能源汽车配套零部件集聚发展,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基地。力争到2020年,年产能达到10亿AH高性能镁基锂离子电池,50000套铝合金车架及底盘型材。 

  5、推进企业规范化改制。全面实施中小微企业规范化改制三年行动计划,引导能源装备制造规模以上重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研发、管理、营销团队,实现由家族式、作坊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跨越。 

  十、保障措施 

  (一)抓好规划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综合能源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市能源建设各项作用,加强对能源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和审议,指导推动本规划贯彻落实。 健全规划实施责任机制。形成能源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协调、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配合推进、能源企业细化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整体合力。加强能源规划与《忻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城镇化、生态环保等相关重点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完善煤炭、电力、新能源等专业领域规划,根据需要编制细分领域有关专题规划。发挥规划对能源发展的引导调控作用,加强市相关部门对各县(市、区)能源建设发展的指导服务,坚持规划引领,有效监督,避免盲目建设。做好能源发展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和评估,适时进行滚动修编,结合能源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组织制订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 

  (二)健全项目推进机制 

  坚持“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集中力量分阶段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综合能源发展的重大项目,把项目带动作为推动规划落实的重要抓手,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切实抓好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大能源项目谋划和实施。统筹资源、交通、环保、市场等条件,科学布局能源项目,避免盲目无序建设,促进能源集约、高效发展。对列入规划的重大能源项目,优先配置资金、土地、环境容量、能源总量等要素资源,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不符合规划布局的能源项目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完善能源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加强协调、督导和服务,建立健全能源项目建设领导包干、进度定期报告、综合考评、现场督导督办、建设环境监督登记和效能监察等制度,为能源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三)大力推进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经济圈,开展全方位合作,打造京津冀和环渤海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加强与京津冀、河北、浙江、江苏等资源需求省份的合作,鼓励我市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省外能源销售渠道,构建开放合作的能源供应体系。加快推进跨区输电工程建设,大力争取外送电通道。积极争取国家骨干输气管道途经我市,继续大力引进天然气资源。充分发挥央企、省企占比高的优势,注重引进央企和省企在忻设立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生产基地、培训基地。支持我市优势能源企业建立省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营销网络,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四)完善能源政策体系 

  清理能源领域投资准入限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煤电产业各类投资基金,鼓励各类资本依照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参与能源领域投资。积极支持骨干能源企业做大做强,继续推动骨干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联合重组和转型发展。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加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沟通,为中小能源企业提供便利、高效的金融服务。鼓励各类能源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融资、众筹、PPP等形式,加快项目建设。积极利用好投资补助、财政贴息、税收优惠、价格补贴等多种政策金融手段,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能源科技创新、能源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能源节约机制。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节能服务机构和能源服务公司,实施能源审计制度。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落实能效“领跑者”制度。 

  (五)加快能源科技创新 

  积极推动骨干能源企业建立企业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以及省外优势企业的合作与联合,组建能源研究机构和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完善能源科技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统筹运用相关专项资金,优先支持新能源发展、传统能源高效清洁利用以及高效节能、废物资源化等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快推进能源和节能重大技术与装备产业化示范推广,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大力推进新能源技术应用和示范。完善能源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发展壮大能源装备制造业,加快能源人才培养和引进。 

  (六)加强能源行业管理 

  认真贯彻国家能源法规政策和能源行业标准,制定实施煤、电、气、新能源等地方能源行业管理办法和地方行业标准,积极推动能源企业标准化建设。加强能源行业准入管理,规范开发建设秩序,优先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发展,促进能源产业集约高效发展。建立健全能源及各专业领域行业协会,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发挥指导、引导和协调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建立我市能源发展人才智力库,为能源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论证、技术选择等提供智力支撑。加强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的能源统计信息合作,规范能源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 

  (七)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能源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对能源价格的调节作用,强化价格导向,稳步推进电力、燃气、供热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落实新能源发电价格补贴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推进能源资源税费综合改革,落实从价计征政策。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大用户直供电,推动建立直接双边交易电力市场,稳步推进竞价上网。加快农村电网供电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完善供气、供热管理体制,规范燃气、供热管道建设和运营管理。 

  (八)加强人才保障 

  引进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建立能源专家库。整合盘活我市能源产业的人力资源,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多层次培养能源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形成能源领域科研团队和工程技术专家队伍。强化培训,进一步提升全员素质。由能源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能源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开展能源开发利用培训。能源企业建立内部培训制度,充分利用集中培训、业余培训、班前培训、专业培训等形式,对员工开展行之有效的培训。鼓励企业与专业院校、煤炭电力设计研究院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委托培养、专项进修及学术交流的平台及基地,提升能源开发利用从业者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岗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