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忻州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忻州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忻州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决策部署,落实《忻州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建设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抓新基建建设重要窗口期机遇,把握新型基础设施范围新、技术新、需求新、模式新的基本特征,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稳步发展融合基础设施,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激发内在需求、促进转型升级、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培育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快高质量高速度赶超型跨越式发展,为奋力蹚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全面转型的忻州之路提供强大新型基础设施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2023年,逐步补齐新型基础设施技术短板,初步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完备、融合基础设施广泛赋能、创新基础设施核心突破的良好发展格局,为“奋力蹚出全面转型的忻州之路”提供坚强保障。全面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网络,不断拓展5G、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应用场景,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全面赋能融合基础设施能力。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传统基建升级样板,盘活存量资源,初步形成支撑经济社会智慧化运行的融合基础设施际体系。全面提升创新基础设施水平。创新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攻克一批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力争达到省内一流水平。全面保障安全支撑体系效能。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持续健全,网络安全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技术安全防护能力大幅加强,基本形成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安全新生态。
二、重点行动
(一)网络能力强基行动
提前完成5G网络全覆盖。统筹规划5G网络布局,三年内完成“十四五”时期5G基站建设任务,推动网络广泛覆盖和深度覆盖相结合,有序推进5G网络在交通干线与重要交通枢纽场所、热点区域的连续覆盖。保障5G基站各类要素资源供给,加快各类社会公共资源向5G基站的开放共享。围绕能源、交通、医疗、旅游、教育等重点行业,开展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基础电信企业、国网忻州供电公司)
加速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加快千兆城市建设,持续扩大千兆光纤网络覆盖范围,推进千兆网络对家庭和重点区域的基本覆盖。推进通信网络设施和终端设备IPv6升级改造,全面提升IPv6的用户渗透率和网络流量。(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委网信办、基础电信企业)
加速推动物联网建设。继续深化4G物联网覆盖,加快5G物联网发展,逐步扩展物联网覆盖广度和深度。持续推进物联网在工业制造、智慧农业、智能物流、智慧能源等领域的广泛覆盖和深度应用。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建设移动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实现对全市物联感知设备的数据接入及安全监管,强化物联网安全防护和数据保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行政审批局、基础电信企业)
目标任务:到2023年,全市5G基站累计达到4200个,千兆宽带用户数达到11.46万户以上,全市移动物联网实现县级以上主城区普遍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终端用户数达到10.8万户以上。
(二)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构建行动
促进大数据中心绿色化发展。有序推进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性能智能算力供给体系。对我市现有数据中心开展绿色节能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逐步淘汰高耗低效老旧设备。引导新建数据中心引进先进技术,强化绿化设计、绿色施工和采购,提升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水平,推进数据中心能源效率优化。(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网信办、市工信局、市能源局)
构建完善大数据服务体系。加强与省规划衔接,整合利用我市现有大数据中心资源,全力争取省级各类数据中心部分枢纽节点在我市布局建设,全面推进建设省级各类数据中心市级边缘节点。优化我市数据中心布局,统筹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发展,助力我省“1+3+N”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网信办、市能源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推动数据中心集群发展。依托忻府、定襄、原平产业集聚优势,推进一批高质量数据中心形成集聚效应,打造形成全市重要的数据中心集聚区。配合推进全省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网络建设,加快建设我市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构建联通全省、覆盖全市、联通企业和主要景点的三级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网信办、市工信局、市能源局)
目标任务:到2023年,全市在用在建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达到3900架以上,数据中心PUE降到1.3以下,打造市级数据中心集聚区1—2个。
(三)传统产业数字赋能行动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支持工业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开展企业内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推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应用,持续推进标识解析服务节点试点建设。围绕我市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完善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促进平台建设与优化升级,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上云上平台,建设行业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覆盖行业全流程的微服务资源池,推进工业制造体系与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融合集成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构建清洁高效智慧能源系统。“推动智能化能源生产和消费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增强对能源生产、运输、存储和消费过程的实时监测分析和处理能力。逐步构建智能煤矿中台,培育数字化拓展应用。做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推进电动车充电网络和储能网络建设,高标准建设新型电网数字基础设施,促进电网智能化升级,推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稳步构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国网忻州供电公司)
推动智能交通物流协同高效。构建全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感知、传输、计算等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协同高效建设。打造智慧综合客运枢纽,提升忻府、原平等区域性综合客运枢纽智慧化水平。建设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建立管理与决策分析系统,推进综合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智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市级跨区域智慧物流园区,建设一批专业型区域县级智慧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全市域智慧物流骨干网络。支持推广智慧仓库、智能快递柜等运营设施智慧化建设,构建智慧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全市物流大数据平台,助力企业加速商业模式转型。(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目标任务:到2023年,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力争破零,建设6个左右能源互联网示范企业(园区)。全市所有120万吨/年以上大型矿井及灾害严重煤矿智能化改造基本达到60%。建设1-2个省级智慧综合枢纽,“一卡通”互联互通,实现地级市和重点县级市全覆盖。
(四)社会民生智治提升运动
推进智慧医疗领域升级改造。构建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积极配合省级相关部门推进电子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等电子健康卡的“多码融合”应用,加快实现全省看病就医“一码通”和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和信息化。大力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推动运用5G等新技术改造提升医疗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忻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构建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及联动响应体系。(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医疗保障局、市人社局、市政务信息管理局)
推进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构建完善新型教育信息网络,全面覆盖全市教育行政机构和各类学校。统筹推进教育资源平台共享上链,提升全市校园教育基础服务能力。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教育设施,优化智慧教育教学环境,统筹建设网上教育资源平台,有序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升级校园网络,加快智能终端部署,加快实现数字化校园扩容提速。(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网信办、市政务信息管理局)
推进智慧文旅设施数字化建设。推进全市文物资源大数据库、文物安全监管平台、文物资源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云展览”“智慧博物馆”平台。完善提升旅游信息查询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完善各重点景区网站、APP或公众号、小程序。加强景区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重点景区、文旅场所实现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建设智慧指挥平台,研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在景区现场管理、旅游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应用,提高景区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政务信息管理局)
推进智能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建设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的智慧环保应用体系。积极推动一批从预警、分析、研判、辅助决策到执行落实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创新应用,初步实现全市生态环境管理数字化转型。(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政务信息管理局)
目标任务:到2023年,全市三级综合专科互联网医院覆盖率达到30%;义务教育阶段数字校园覆盖率达到60%;全市4A级及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实现智慧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全覆盖。
(五)市县乡村协同普惠性行动
推进智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署智能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市级城市大数据平台、数字孪生城市模型平台等应用赋能平台,形成城市智能运行中枢体系。围绕“智慧生活、智慧生产、智慧治理、智慧生态”四大领域,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应用试点建设。推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网信办、市住建局、市城管局)
补充完善县城数字基础设施。推进县城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改造,推进县城建筑和市政公共设施等领域物联网应用,推动县城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商贸物流设施及消费水平配套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实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信息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县域综合医改监管系统,全面升级基层卫生信息化体系,推进智慧医疗、远程医疗向基层下沉。(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网信办、市住建局)
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依托数字政府数据平台,建设农业农村数据专题库,构建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打造一批智慧农场、智慧果园、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优先推动五寨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重点场所的5G网络布局和建设。打造数字农业示范县,积极配合全省数字乡镇、数字农村试点工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网信办、市行政审批局)
目标任务:到2023年,省级新型城市试点县达到1个以上。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六)创新基础能力自强行动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大对重点领域的研究开发力度,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技术等领域着力攻克共性关键技术。加强铝镁合金、煤炭清洁利用、碳基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支持在数字化领域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加强科学研究设施布局。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扣我市高质量发展需要,支持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特色优势杂粮品种选育山西省重点实验室、6G毫米波集成电路研发及其工业化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镁合金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加强技术开发设施提升。推进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开放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加强各类产业技术开发设施统筹布局,提升公益性技术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目标任务:到2023年,建设1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实验室;1个国家及国家部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三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0户左右。
(七)新型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行动
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加强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网络安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落地。建设联通省级的市级一体化数据安全运营中心、网络安全监控指挥中心,形成数据安全大脑,实现覆盖终端、用户、网络、云、数据、应用的多层级纵深防御、安全威胁精准识别和高效联动的安全服务能力。培育安全应用服务企业,鼓励企业深耕场景安全,形成个性化安全服务能力,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安全应用服务特色企业。(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工信局)
健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网络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风险评估动态预警、快速响应、精准定位、科学处置能力,强化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交换、数据销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技术监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数据进行全面安全监管,强化数据安全审查。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要求,压实互联网平台企业主体责任,规范数据交易行为,推进安全监管体制建设,提升安全监管能力。(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工信局)
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建设完善市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卫平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部纳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监管,加大对网络枢纽数据中心、骨干光缆等关键新型基础设施防护力度,定期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确保安全平稳可靠运行。加强行业部门、云平台、厂商平台与安全保卫平台的对接,提升业务协同联动能力,构建条块结合、纵横互通、联合预警、协同防御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体系。(责任单位:市公安局)
目标任务:到2023年,培育安全应用服务产品供应商3家,初步实现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冗余资源配置完成。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统筹力度
充分发挥忻州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组织领导作用,市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协同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在财税、科技、资源配置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为新基建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建立市、县(市、区)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对新基建工作的统筹协调,避免碎片化、分割化和重复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二)引导形成多元投资机制
创新投融资形式,在发挥财政资金稳定投入的基础上,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保障机制。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新基建建设,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资金支持,促进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人才保障
加强新基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外部引进、内部挖潜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加强人才培育力度,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拓展教育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全覆盖职业教育培训,进一步优化各类人才知识结构,提高各类专业人员的素质。鼓励优秀企业与省内外优秀高校开展合作,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建立人才培育基地。打造国内一流的新基建创新团队,为新基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加大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完善营商环境考核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针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等特点,采取包容柔性执法、审慎监管。提升宣传效能,树立营商环境建设典型案例,明确行业发展正确导向,营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关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