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局、办: 

  《忻州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6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忻州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忻州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根据《山西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和《忻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形势分析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重要成绩的五年。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进取,攻坚克难,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1、创新驱动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十二五”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忻州行动计划》《忻州市低碳创新行动计划》《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一园十站双百聚才计划”的意见》《关于开展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忻州市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方案》《关于贯彻落实山西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行动计划(2015-2020年)的实施意见》《忻州市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文件,共同构成了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系以及路线图和任务书。重视创新、参与创新、推动创新的新局面逐步形成。 

  2、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育种工程”。通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实施项目倾斜、财政补贴等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向创新转型转变。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培育认定煤机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20家、民营科技企业43家。高新技术企业销售额达到了30.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额比值达到了6.2%。壮大了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积极扶持企业组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涌现出脉冲式澄清水装置、节能环保煤粉锅炉等一批科技成果,成功走上市场实现了产业化,成为忻州科技品牌。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大力拓展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空间和合作领域,着力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引导阳煤忻通、金瑞高压、德奥电梯等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共建基地等全方位、长期性、互动式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村技术承包工作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围绕全市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行规划布局和项目设计,先后组织实施省级农村技术承包项目129项,直接参与的科技特派员和农业技术人员达到1100余人次,承包区域覆盖到全市14个县(市、区),累计达371.04万亩,承包畜禽共计249.65万头(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00余项。共获得省级农村技术承包奖31项。启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育工程,全市培育认定10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全面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先后选派246名省市农业科技人员深入我市农村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有效缓解了忻州市农村的人才瓶颈问题,并带动了先进的技术、管理、信息等现代农业要素流向农村。深入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计划,先后有岢岚县“晋岚绒山羊产业”、神池县“肉羊养殖”、五寨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4、创新活力更加活跃。大力推动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山西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行动计划(2015-2020年)的实施意见》,要求市县两级均设立专项资金,对专利申请进行资助和奖励。多项发明专利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3年的125件增加到2015年的198件,增长了58.4%。深入开展科学技术奖励改革。颁布实施了《忻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奖励内容和评审方法,使评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十二五”期间累计评出科学技术奖127项,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在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大财政投入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安排。全市已认定省级众创空间5家、市级众创空间8家。中关村e谷·忻州市大学生创业园正式运营。成功举办全国第五届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决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 

  5、科技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十二五”以来,先后争取到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155项、科技研发资金5131多万元。安排市级科技计划190项,投入科技研发资金5152万元。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靠科技创新为全市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依靠科技人才和政策优势为项目落地提供有效服务。高端装备制造方面,总投资50亿元、年产10亿AH高性能镁基电池项目已建成;新能源方面,总装机197万千瓦的29个风电项目、总装机11万千瓦的3个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投产;现代农业方面,双惠种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雨田现代高效综合农业园区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新材料和环保产业方面,山西金宇科林高岭土、忻州长城钨钼、利国高性能取向硅钢,以及蓝天锅炉、聚力环保等项目有序推进;煤基产业链方面,实施了燃煤发电企业现役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铁矿采选企业安装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技术改造等一批项目,实现了“煤”与“非煤”产业同步发展。项目建设总体呈现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质量提高、效益明显等特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优秀的科技成果得到成功转化,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面临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科技创新基础弱、底子薄、机制不优、动力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乏力。我市企业有很多是从煤炭、法兰锻造、装备制造等传统领域中起步的,虽然有的企业在一些领域取得创新成果,但就整体而言,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难于摆脱资源路径依赖,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总体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二是科技创新平台匮乏。截至2015年底,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仅有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空白,省级重点实验室仅有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三是科技创新投入明显不足。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低于国家要求。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四是科技人才短缺。科技人才总量小,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培养和引进人才投入不足,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人才短缺、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的现象并存。 

  当前,全市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员展的历史拐点,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正逐步衰减,发展面临着资源瓶颈制约、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寻求新的增长动力,走出资源型经济困境,使资源型经济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未来五年内,要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与潜力,通过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战略性突破和全面升级。 

  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按照省委 “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认真实施市委“1661”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以实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为抓手,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支撑,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为路径,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攻克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四创联动”。发挥优势创造机遇、抓住机遇创造需求、根据需求创新供给、围绕供给创优机制,改造升级存量,创新提升增量,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2、坚持重点突破。高起点推进创新园区建设工程等四大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围绕煤基低碳、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重点产业优先部署一批创新链,在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3、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转变资源配置方式,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建设高标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区域特色创新体系。 

  4、坚持开放合作。主动对接国家、省开放发展战略,加强与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合作与共享,主动承接产业与技术转移,通过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新,快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 

  (三)发展目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优化科技生态环境。在“十三五”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创新体系,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应用示范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使科技供给能力有效增强,社会创新潜力更好释放,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形成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的崭新局面。  

  忻州市“十三五”时期科技发展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15年 

2020年 

科技投入 

R&D/GDP比重(%) 

0.18 

0.43 

科研人员 

研发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 

603 

1200 

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 

100 

引进急需领军人才 

- 

100 

科技创新 

平台 

省级以上众创空间(个) 

1 

8 

省级以上星创天地(个) 

- 

10 

省级以上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个) 

16 

25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个) 

10 

15 

知识产权 

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98 

300 

专利申请量(件) 

437 

600 

技术贸易 

技术合同交易总额(亿元) 

2 

4 

高新技术 

产业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25 

40 

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企业比重(%) 

6.2 

8 

  三、实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 

  实施创新园区建设工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工程、技术转移促进工程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拓展区域创新发展新空间,实现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链”。 

  (一)创新园区建设工程 

  积极建设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省级科技创新园和转型综改试验区。通过产业升级、创新平台建设,集聚一批符合忻州发展特色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广国家火炬原平煤机配套装备产业基地建设经验,促进产品结构调整,产业链条延伸,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以科技创新园区为示范,形成以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煤基产业、装备制造等为主的科技产业格局;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食品加工、节能环保以及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深化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山西蓝天环保、五台云海镁业、阳煤忻通、中科忻能、山西侨友化工、山西佳诚液压等高新技术型企业为龙头,构建产业集群为纽带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工程 

  实施众创空间示范工程。推广“e谷忻州市大学生创业园”的成功经验,为广大创业者构建传统产业与高科技对接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引导创业者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逐步打造忻州独特的创新创业生态,着力培育、输送本地优秀人才,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大“星创天地”建设力度。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以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科技单位等为载体,发挥企业、创投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作用,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为全市农业从业者提供专业性强、特色鲜明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创新创业孵化和服务。到2020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孵化培育一大批创新型小微企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 

  (三)技术转移促进工程 

  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积极组织骨干企业、核心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在煤机制造、法兰锻造、铁矿采选、杂粮加工等领域联合开展重大产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的攻关,大力发展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关键技术,扶持培育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创造、吸纳、承接和转化科技成果。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申报重大专项,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技术入股或技术许可的形式与企业合作,提升成果转化的成效。鼓励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行规范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四)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 

  按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发展路径,加快培育一支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集群,推动我市支柱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对现有中小企业进行改造,推动各类科技资源、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一批中小企业转变为活力强、发展快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致力于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把创新活力高、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微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进行重点扶持和分类指导,逐步壮大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优化筛选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性大的创新型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引领能力,致力于打造领军型企业。通过增强企业科技实力,提高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推进企业质态的全面提升。 

  四、突破和推广重点领域关键技术 

  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批示范效应强、推广效益好的科技计划项目,夯实工业强基基础,促进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 

  (一)现代农业技术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大市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民收入和科学素质,走出一条忻州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1、种植业。 

  充分发挥我市自然优势和发展优势,发展以杂粮、马铃薯、饲草为主的种植业,发展以大棚瓜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以富硒功能农业为代表的新型高技术有机农业;采用自主培育和引进改良相配套等多种途径,开展高产、优质、多抗和专用的优异新品种选育,重点支持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杂粮作物的新品种选育。支持民营企业与高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育种研究,着力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专栏1:种植业科技专项重点 

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支持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重点支持旱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农机、农艺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新型高效生物农药、肥料和饲料创制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支持设施农业技术,重点研发温室条件下种苗生产、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等技术研究。 

育种研究:以脱毒马铃薯、特色杂粮、饲草为重点,支持抗旱、耐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的育种研究。广泛征集适合本土的优异种质资源,加强创新利用研究,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整体提升我市生物育种水平。 

  2、畜牧业 

  全面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和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大力开展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生产、洁净化管理等方面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支持农牧循环利用、污染物减量化排放、污水达标处理排放、有害气体控制等养殖环境无害化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不断优化畜禽养殖环境,支持畜禽饲养方法的研究,加强先进技术的熟化、组装、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实现良种、良法的组装配套,不断推进畜禽养殖的规范化和高效化,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专栏2:畜牧业科技专项重点 

技术研究:采取现代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培育牛、羊、生猪、家禽新品种(系),扩大畜牧业生产的供种能力和良种覆盖率。加强畜禽规模化饲养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技术推广:加大优种畜禽繁殖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推广应用牛、羊胚胎移植技术和生猪、家禽扩繁技术。 

   

  3、食用菌产业。 

  培育地方特色品种,推广无公害栽培、标准化加工技术,提高食用菌产业竞争力。加快食用菌精深加工科研开发,延伸、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推进食用菌产业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专栏3:食用菌产业科技专项重点 

生产关键技术:支持品种改良、新品种选育、安全生产控制技术、工厂化生产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保鲜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创新和应用,为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食用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实施“科技部门+基地+农户”、“科技部门+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科技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新型模式。 

  4、农副产品加工。 

  积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精加工特色食品,延伸农产品产业链。重点支持以沙棘饮料、黄酒、海红蜜、亚麻籽油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保健食品加工。加强现代食品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功能食品设计与制造、食品加工过程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绿色添加剂制造、食品包装与物流技术研究,带动食品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专栏4:农副产品加工科技专项重点 

植物产品:主要粮油作物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支持植物蛋白生物技术改性及深度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果蔬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特色旅游食品、工艺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动物产品:支持禽畜产品、功能乳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 

微生物产品:支持乳酸菌发酵、霉菌类发酵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改造及示范,食用菌深加工及保健品的研究与开发。 

  5、现代农业装备。 

  研究开发适合我市农业特点的多功能作业关键装备,与农机农艺相适应的集成技术,精准变量复式作业机具智慧农机和健康养殖智能化技术与装备,保护性耕作机械和技术,精量低污染植保机械,温室设施及配套技术装备,推进农业生物药物和环保型肥料的创制与产业化,构建现代化农业装备与投入研发体系。 

  6、农林技术研发。 

  发展以核桃、红枣、酥梨等特色品种为代表的林果产业,支持干果经济林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等林业提质增效技术研究。加强农林生态功能构建、污染农田修复以及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资源替代、绿色有机农业等技术研究,构建适合我市农林生态环境保护与预警、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农林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体系。 

  7、农业信息化建设。 

  推广示范涉农海量信息资源挖掘处理、定向信息服务、农业精准作业和管理、农业物联网、无损伤检测、数字化采集、网络入户等关键技术与设备,构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大环节的数字农业技术,支持研发农村综合网络服务技术及平台,构建现代化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二)高新产业技术 

  以煤炭绿色开采、冶金、电力、装备制造、化工等工业产业为重点,统筹推进六大基地和十小基地建设,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应用,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高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重点产业能耗和排放进一步下降。 

  1、煤炭产业。 

  以煤炭“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发展为目标,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促进安全生产为重点,加强煤炭资源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研究,支持引进先进煤电重大装备制造核心技术,努力提高煤炭开采装备技术水平。 

  专栏5:煤炭产业技术 

煤矿开采技术:矿区多层采空区探测技术,双系煤层安全开采技术,煤矿智能化少人化开采技术,生态环境制约下的煤炭绿色开采技术。 

煤矿开采装备:煤炭高效智能化掘进、高可靠智能化液压支护、智能化长距离胶带输送等成套设备,高产高效充填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千万吨级矿井成套技术装备研发,深部矿井围岩控制与巷道开拓、支护技术与装备,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控制系统,机掘工作面综合高效降尘技术及装备,中、小煤矿短壁和极薄煤层开采装备,煤矿巷道、斜井及竖井等高效快速掘进或施工技术与装备,提升、辅运设备的动势能回收利用技术、大容量蓄电池充放电技术及车辆用电机控制技术。 

煤矿安全:矿井水、火、瓦斯、动力等灾害防治技术,煤岩动力灾害的机理和演化规律研究及其预测与防治,煤矿热动力灾害预测基础研究,隐蔽火源探测及火灾预警和防治技术,煤矿应急救援的处置技术及其专用装备研发,矿尘预警技术及煤矿矿尘职业危害防治,矿井水灾害防治新技术,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高瓦斯矿井地面预抽技术,石炭系低透气性厚煤层地面钻孔瓦斯抽采技术,提高煤体瓦斯抽放率,千万吨矿井综合防尘技术,安全结构理论与灾害管控技术。 

煤矿信息化:研究数字煤矿关键技术、煤矿物联网技术及煤矿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煤炭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煤炭清洁生产的系统集成技术,矿井通风智能决策与自动控制系统、矿井主扇扩散器设计及通风系统优化技术,建设数字化矿山,实现高可靠性全矿井综合监控与监视。 

  2、煤电产业技术。 

  强化我市煤电产业发展的协同能力,推进煤电一体化创新发展,推进山煤河曲、晋能保德、华润宁武等低热值煤发电等重大电力项目建设。重点研发大容量、热电联产、低热值、高参数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加快燃煤发电升级与改造,推进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进一步提升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技术水平。促进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发展,全面提高大电网运行控制的智能化水平。 

  专栏6:煤电产业技术 

1.燃煤发电技术。主要开展煤炭分质利用技术、燃煤发电节能提效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大型低热值煤发电锅炉的研制开发与示范。 

2.煤电污染物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高效、低成本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开展低成本高效烟气SCR脱硝催化剂技术、燃煤烟气前端监测及高效治理技术及装备研制。结合脱硝装置、除尘器、脱硫装置的优化组合及选定方法,研究与示范烟气污染物超净脱除成套技术及装备、高效脱除汞技术,实现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 

  3、煤化工产业技术。 

  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培育壮大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着力开发以煤气化、低阶煤利用、合成气化工、甲醇及其下游产品、苯及其下游产品、乙炔化工、精细化工、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新型高效清洁煤气化技术,解决制约我市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全循环产业链,提高产品竞争力。培育壮大焦炉煤气化工合成、煤焦油深加工和粗苯精制产业链。着力构建现代煤化工为主导、传统煤化工为基础、精细化工为特色的产业格局,把煤化工建设成为我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专栏7:煤化工产业技术 

1.煤气化技术。重点突破适合高灰熔点及低质煤大规模粉煤气化技术和高效碎煤加压气化技术,粉煤快速加氢制备合成油技术开发等关键技术。 

2.低阶煤利用技术。重点突破内构件移动床煤热解技术开发等关键技术,提升我市褐煤、次烟煤综合利用经济效益。 

3.合成气化工技术。重点突破钴基费托煤制油催化剂及工艺技术改进,低能耗中温变压吸附H2/CO2分离与净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等关键技术。 

4.甲醇及其下游产品开发技术。重点突破高稳定性甲醇制丙烯催化剂及工艺,甲醇制聚甲氧基甲缩醛,煤气化清洁高效生产碳酸二甲酯,甲醇制高附加值芳烃等关键技术。 

5.苯及其下游产品开发技术。重点突破甲醇苯烷基化工艺等关键技术,构建苯及下游创新链,延伸苯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6.乙炔化工技术。重点突破四氢呋喃聚合生产聚四亚甲基醚二醇催化剂制备等关键技术,增强乙炔化工产品市场竞争力。 

  4、煤层气产业技术。 

  充分利用河曲、保德煤层气的资源储量,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开展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气勘探、监测评估技术研发,推进地面煤层气开发与煤矿井下瓦斯抽采,实施煤矿瓦斯抽采全覆盖工程,研发煤层气储运环境的安全检测、监测技术,提高储运安全性能和储运效率。积极开发煤层气多通道、多途径利用技术。 

  专栏8:煤层气产业技术 

1.煤层气资源勘查开采技术。研发与示范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气开采技术,综合研究示范成藏赋存规律和勘查技术体系,查明不同类型的煤层气成藏作用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共采地质条件等因素。加强煤层气钻井、压裂、排采、集输等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建立煤与煤层气共采理论及适应我市地质特点的抽采技术体系。开展煤层气开采对地下水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超前部署我市中低阶煤、深部煤层气开采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2.煤层气储运技术。结合煤层气基础理论、管输技术、压缩技术及装备、液化技术、新型储运技术与装备五个方面,开展煤层气储运环节的信息化、数字化、安全监测、实时监测以及高效吸附储运(ANG)技术研究,实现管道输送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及泄漏的快速预警,研发引进高效甲烷吸附剂等新型储运技术。 

3.煤层气综合利用技术。开展低浓度煤层气提纯和乏风催化燃烧减排技术、煤层气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煤层气燃气汽车技术开发与示范等,开发经济高效的氧化催化剂、吸附剂及配套技术、高效催化涂层技术与电堆组装技术,建成固体燃料电池千瓦级分布式示范电堆,实现低浓度煤层气和矿井乏风的规模化应用。 

  5、新能源产业技术。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强化“清洁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燃气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重点突破高效聚光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及核心装备、生物质能资源化利用、地热能高效利用、大规模储能系统等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风电、光电、生物质发电和地热发电等多轮驱动的新能源供应体系,加快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进程。扶持中科忻能科技有限公司锂电池技术改造等项目,加快产业升级。 

  专栏9:新能源产业技术 

1.风电技术。重点支持高可靠性2MW低风速风力发电机组、3MW及以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研发与示范,研究大型风电机组传动链电气性能、载荷、疲劳寿命、噪声、振动等关键测试技术。 

2.光伏技术。重点支持多功能智能户用光伏发电模块一体化集成技术,并网/独立双模式运行控制技术,高效率大型光伏电站智能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利用技术。重点支持生物质燃气高效制备与高值利用、生物质先进燃烧装备及关键技术。 

4.储能技术。重点支持大规模储能系统关键共性技术、风光储互补微网储能系统、高性能柔性炭电极材料及柔性超级电容器、新型相变储能材料、压缩空气储能等关键技术。 

  6、冶金工业技术。 

  积极开展冶金工业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提高资源就地转化水平,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着力推动冶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大煤-电-粉煤灰-氧化铝-铝及铝加工完整产业链条的关键技术研发力度,着力补齐电解铝短板,推进煤电铝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铁矿采选冶炼与法兰锻造有机结合,推动资源就地转化,发展精密高端铸造业。以定襄法兰产业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产品质量好、技术含量高的大锻件、轴类、齿轮、精密环件等高端锻造产品,提升合金锻造件市场份额,形成国内技术产品领先、规模效益显著的冶铸产业集群。推广高性能铸造镁合金及高强度韧变形镁合金应用,提高镁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专栏10:冶金工业技术 

1.铝材料生产关键技术。重点开展铝合金板材新型轧制、中厚板固溶淬火、预拉伸与多级效技术研发与示范。 

2.镁材料生产关键技术。重点开展高性能铸造镁合金及高强韧变形镁合金制备、低成本镁合金大型型材和宽幅板材加工、腐蚀控制及防护技术研发与示范,研制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军工等领域新型轻量化镁合金产品。 

3.冶炼过程关键技术。引进推广先进冶炼技术,提高高炉容积,优化冶炼参数。在铸造行业推广短流程工艺,加强脱硫、脱磷技术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铸造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型铸造模具,开发推广离心铸造、熔模铸造、球墨铸铁、精密铸造、特种铸造等先进铸造技术。 

  7、装备制造业技术。 

  坚持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打造上下游密切衔接、配套完善,具有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支撑的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重点支持开发煤炭高效自动化采掘配套装置、自动化回采装置,以及现代煤化工装备、智能化重型机械装备、液压系统及元器件技术应用,打造忻府、原平为基础的晋北煤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电力装备制造产业向成套化、系列化和高端化制造发展,推广高效煤粉锅炉、除尘设备和水污染处理设备等产品,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核心竞争力。 

  专栏11:装备制造业技术 

1.煤机装备技术。着力解决掘进、开采、提升、运输为一体的煤机成套设备集成技术、新型智能放顶液压支架制造技术,重点发展大型电牵引采煤机、薄煤层采煤机、超重型岩巷掘进机等产品,研发煤矿运输设备和煤机配套产品。 

2.电力装备技术。支持研发与示范矿井乏风氧化发电关键技术、低浓度煤层气发电技术、机组智能运行控制系统、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清洁环保燃煤发电锅炉等先进技术,重点发展低热值煤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低温余热发电装备、3MW风力发电机组、大功率煤层气发电机组、炉排炉锅炉垃圾焚烧发电系统等发电装备,提升电控柜、变压器、工业控制器、智能电网器件以及特种电线电缆等重点产品设计和制造水平。 

3.节能环保装备技术。支持余热、余压、余能的回收利用技术及相关设备研究与开发,提高锅炉自动化控制、燃料品种适应、小型燃煤锅炉高效燃烧等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三相异步电动机、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等高效电机产品,提高高压变频、无功补偿等控制系统的技术水平,支持开发新型水处理技术装备,推动垃圾处理装备成套化等装备技术。 

5.煤化工装备技术。重点攻克大型、高压、高温、高效化工装备技术、洁净利用三高劣质煤种的大型煤气化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研制劣质煤制烯烃、天然气、煤制油成套设备以及特种材料设备,不断提升合成氨、合成尿素、复合肥等成套装备、转化设备的技术水平,提升煤焦油深加工设备设计制造能力和工程总承包能力。 

  8、新材料技术。 

  以精深加工和提升附加值为重点,加强新材料制备工艺研发,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专栏12:新材料工艺技术 

1.高岭土快速循环流态化煅烧技术。研究煤系高岭土经精选除杂、超细粉磨、干燥脱水后,粉料经多级旋风气固逆流换热以回收高温烟气的显热,被预热的粉料进入快速循环流态化煅烧炉进行煅烧的工艺流程。 

2.钕铁硼永磁材料技术。研究在配料、熔炼、制粉、氢碎等工序中如何提升最大磁能积、饱和磁化强度、矫顽力等参数,提升产品性能。 

3.石油支撑剂生产技术。研究细粉量、焙烧区长度、抽风强度、升温速度、下料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方面进行技术研究。 

4.尾矿砂混凝土砌块制造工艺技术。研究铁尾矿砂在原料中的最大配比,生产出符合国标要求的A5.0、B07级加气混凝土制品。研究静停养护温度、蒸压养护时间对制品强度的影响,从而选出最优工艺条件,并进行试验推广。 

5.改性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及其制备技术。解决现有防水卷材无法完全满足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及配方成本太高的问题。既保留橡胶特有的柔软度和伸长率、回弹性,又保留了LLDPE较高的断裂伸长强度,使整体片材柔软度、平直度、平整度好,性能指标超过国家标准和铁道部有关标准,耐老化性能、物理性能和加工性能优良,且生产成本低。 

  9、新一代信息技术。 

  加强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支持智慧市政、智慧社区、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安忻州、智慧交通、智慧养老、智慧产业园、智慧五台山等重点项目的基础平台信息建设。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与煤电、煤化工、铸锻造等行业结合,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市级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建设,加快淘宝网“特色忻州馆”建设,支持静乐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试点项目建设。实施“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大数据建设;将大数据与杂粮等优势农产品结合起来,为农民进行杂粮生产、销售等提供精准信息。 

  专栏13:新一代信息技术 

1.物联网。重点推广RFID、智能传感器、系统模块等感知制造软件开发、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管理和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物联网智能终端及核心芯片、低功耗可信泛在接入,建立支撑新兴业态的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数据共享与内容管控平台,互联网+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技术改造提升推进宽带骨干网和城域网升级建设,研发三网融合新技术。 

2.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建设技术。支持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为政府决策指挥、管理服务提供全方位、高精度、高效率的城市信息服务技术。 

3.智能交通开发技术。支持交通实时监控、道路救援、避免及减少违章和规范行人、基于事件出发的条件控制应急系统等技术研发。 

4.云计算与大数据。着力开展云计算平台的技术与装备研发推广,推进大数据基础设施与关键技术、基于云模式和数据驱动的新型软件、大数据分析应用与类人智能、云端融合的感知认知与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广。 

5.软件技术。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面向煤炭、电力、冶金等传统产业软件开发,开展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大型智慧应用软件开发推广,开展基于移动终端的云服务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电子商务平台及标准、移动互联网络安全认证及安全应用中关键技术研发推广。 

  (三)社会发展领域技术 

  围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业、“智慧忻州”、生态环保建设目标,突破一批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显著提升我市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和其他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1、文化旅游业技术。 

  围绕五台山、雁门关、平型关、芦芽山、长城(忻州段)等文化旅游景观开发,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展新型文化旅游业态,提高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专栏14:文化旅游业关键技术 

1.文化旅游产业关键技术。支持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全市旅游企业在线服务,支持数字文化旅游技术支撑系统开发与创新服务,促进旅游服务与管理智能化发展,构建新型旅游产业服务模式。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技术。重点支持遗产关键性保护修缮、修复、维护技术,三维数字化修复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着力推进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摄影建模技术在遗产空间几何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2、现代服务业技术。 

  积极利用“互联网+”模式,推广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物流与互联网的融合,提升物流产业管理水平,推进物流技术标准化。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强商贸、运输、快递、餐饮、住宿等领域实用技术的推广,推动形成服务业发展新模式和新业态。 

  专栏15:现代物流业关键技术 

1.物流信息化技术。推广电子标识、自动识别、信息交换、智能交通、物流经营管理、移动信息服务、可视化服务和位置服务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流程管理。 

2.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支持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推进物流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管理信息系统、射频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等物流技术的应用,推动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 

  3、节能环保技术。 

  以改善环境质量、构建绿色安全的生态体系为目标,突出源头减排,提高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支持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及污水再生利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资源化、环境监测、预警与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攻关。支持科技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合作,致力于新型环保生物有机肥料的研发与生产,开展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及土壤综合治理的技术研发与示范。 

  专栏16:生态环保技术 

1.生态修复技术。支持汾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修复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土壤污染修复与监测技术、矿区及塌陷区生态修复技术研发,推进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核心地区生态修复治理。 

2.水污染防治及污水再生利用技术。支持典型行业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氮磷深度控制技术、小型污废水一体化处理技术、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地下水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技术、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技术、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资源化技术等水污染防治及污水再生利用技术研发。 

3.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支持燃煤电厂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燃煤工业锅炉烟气多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钢铁、焦化行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水泥窑炉高效脱硝技术、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技术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发。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资源化技术。支持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技术、秸秆等生物质无害化利用技术、赤泥无害化处理技术、煤矸石、粉煤灰生态填充利用技术、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理处置技术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资源化技术研发。 

  4、人口健康技术。 

  加强重大及高发疾病发病机理及防治、食品营养、公共卫生关键技术应用、医疗器械关键技术等研究,不断提升全民健康保障能力。 

  专栏17:人口健康关键技术 

1.重大及高发疾病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支持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尿毒症、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早期干预防治技术研究,支持开展慢性病的防治与康复技术、基层医疗机构适宜技术研发。 

2.食品营养。支持开发营养保健功能食品,推进利用小杂粮生物营养素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风味醋、保健醋及醋饮料等产品,开发变性淀粉、饴糖、液体葡萄糖、胚芽、蛋白粉、玉米纤维等淀粉制品,开发高品质植物蛋白饮品、乳饮、果蔬功能产品。 

3.公共卫生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支持开展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妇女儿童疾病及心理疾病的早期预防与治疗研究,支持老年病与康复医学相关技术研究,开展流行病学大数据分析研究。 

  5、中医药产业技术。 

  围绕全市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培育发展中药材种植户,重点支持黄芪、黄芩、甘草、穿地龙、金银花、板蓝根、党参、红花、黑柴胡等中药材种植与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全面提升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 

  专栏18:中医药产业技术 

1.忻州道地和大宗药材的种质资源与规范化种植及野生抚育技术。重点开展适宜性的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及野生抚育技术研究,引进优势特色的种质资源驯化技术研究等。 

2.中医养生保健研究。支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理论及相关产品的研究,以及中医药整体观理论思维、个性化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研究等,显著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 

3. 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支持开展中医药理论、中医药诊疗技术、辨证规范、临床疗效评价及标准等系统研究。 

  6、公共安全与应急技术。 

  加强生产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领域关键科技瓶颈问题的研究攻关和应用示范,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能力,用科技力量坚守安全生产“红线”,加强社会治理科技创新,推进社会安全保障创新实践,支持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强化科技发展对食品安全监测的支撑作用。 

  专栏19:公共安全与应急技术 

1.生产安全保障关键技术。重点支持煤矿及非煤矿采掘、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生产事故与职业危害防控技术研发, 

2.社会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支持重要公共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消防等社会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支持灾害监测、预测、预警与防灾减灾技术、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 

3.食品安全保障技术。重点支持研发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生产全过程安全检测、控制及管理技术体系,发展主要农畜产品快速检测、安全评价及加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开展食品中广泛存在和新出现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技术、有害物质的多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新产品研制等。 

  五、建设区域特色创新体系 

  (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1、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从直接管理具体科技项目中解放出来,围绕从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全链条,面向产学研用、大中小微等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服务方式,做好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和监管服务。 

  2、发挥专业机构作用。将现有市属科技类事业单位培育改造成规范化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对实现项目任务目标负责。推进专业机构的市场化和社会化,鼓励具备条件的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参与竞争。发挥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和专家在战略规划、咨询评议和宏观决策中的作用,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水平对策建议。 

  3、配强基层科技力量。规范县级科技管理部门机构设置,强化职能,保障编制和经费。提升基层科技工作能力,调动基层科技工作人员积极性,发挥基层科技部门在推动科技工作落实中的主体作用。  

  4、完善科技奖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办法,使奖项设置更加切合实际,奖金数额更能体现创新者的价值追求,评审方法更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推动全市不断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水平高的优秀科研成果。 

  (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1、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将企业研发投入作为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落实和完善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的考核措施,严格执行民营科技企业评审条件中对科技研发投入规定的条款,加强对不同行业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分类考核。 

  2、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发挥各类创新资源优势,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一批高效运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省“1331”工程为切入点和总抓手,提升高校科研能力,吸引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建立“校企联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三)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1、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以脱贫攻坚为契机,促进科技要素带动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向贫困地区聚集。推进科技型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拓展科技扶贫网络和渠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培养乡土科技人才。加强科技特派员在科技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扩大服务范围和领域。 

  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园区建设成为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服务中心和开放式培训基地,辐射带动当地农业科技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使之成为引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 

  3、继续抓好农村技术承包工作。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战略,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农村规模经济,促进支柱产业的形成。对实施效果突出的优秀农业技术承包项目给予奖励,调动和鼓励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1、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实施“一园十站双百聚才”计划,强化忻州市科技创新工作站的作用,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导向,借助忻州籍两院院士等优秀人才资源优势,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制订和完善《忻州市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以科技合作项目为纽带,引进专家及其团队智力资源,形成以市级创新工作站为中心、以县域分站为依托、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技术创新、融资服务、经验提升推广的良性创新系统。落实高层次人才在项目实施、税收优惠、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2、培育和壮大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实施“科技型企业家培育工程”,着力加强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将科技型企业家作为特殊人才,纳入人才建设规划,以提高企业家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目标,以新一代年轻创业者和企业传承人为重点,明确培养方式、资金投入、政策保障等问题,迅速培养一批视野广阔、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先进的科技型企业家群体。 

  3、加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建立乡土人才培养机制。以脱贫攻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把能工巧匠+乡土科技人才的培养、发现和使用的工作目标落到实处,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和分布合理的农村人才队伍。 

  4、充分挖掘现有人才潜力。建立人才智库,全面掌握我市现有人才资源情况。实施省政府“1331工程”建设,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推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打破身份限制,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兼职经历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内容。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带着科研项目及成果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流动岗位,支持企业技术人员承担科研教学任务。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政策。全面推行高校和企业产学研结合的“双导师制”。 

  (五)提升全市知识产权综合能力 

  1、支持知识产权优势项目发展。围绕煤炭、电力、新型材料、新型煤化工、装备制造、绿色农牧产品加工、旅游文化服务、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依托,重点支持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 

  2、促进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引导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开发、推广新技术、新成果,通过资金资助、贷款贴息以及引进风险投资等方式支持专利的运用,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以发明专利或确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为重点,大力推进专利创新创业工作,扶持和鼓励大众参与、自主创业、联合开发等模式,促进专利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3、加大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在民生、重大项目和优势产业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办案工作力度。加强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两级行政执法体系,充实基层执法力量,改善行政执法条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行政执法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 

  1、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总体规模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金和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 

  2、优化科技投入结构。支持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大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学技术普及力度,增加科普经费投入。通过投资奖补、贷款贴息、投资入股和税费优惠等办法,稳定支持重大战略性产业和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3、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加大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经费预算、拨付、使用、验收等环节的参与和统筹作用,以加强财政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逐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确保财政科技资金能够优先、有效、有针对性地使用于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重要领域。 

  4、推动金融服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服务,建立和完善质押贷款贴息、评估费用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对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和“新三板”挂牌的科技型企业,由市级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鼓励企业运用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私募基金等融资手段,开展股权债权融资。 

  (二)加强科技创新普及与教育,营造科研诚信环境。 

  1、构建创新文化环境。大力传播弘扬创新文化,突出政府创新导向,营造鼓励探索、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打造区域创新文化宣传阵地。倡导创新教育,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2、加强领导干部创新教育与培训。建立科技创新学习制度,定期举办科技创新专题学习培训活动。努力充实各级领导干部科技政策、科技法规、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加强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建设。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倡导遵守学术规范,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的科学精神。加强科研诚信教育,提升科研人员的科学道德素养,完善监督和惩戒机制,遏制科研不端行为,共同营造科研诚信环境。进一步完善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实行“黑名单”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 

  (三)健全考核监督机制,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1、完善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协同推进规划实施与管理,对规划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措施,提出调整和修订规划的意见。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各自实际,编制相应的科技发展规划,强化科技发展部署,并在年度计划和工作中加以落实。 

  2、健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考核监测体系。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通报和年度评估制度。重点抓好中期评估和年度评估,对任务执行情况进行监控,根据未来发展环境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情况及时修订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3、加强考核督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发展绩效考核体系,有计划、分阶段地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检查。改进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把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作为政绩评价重要内容。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持,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发展重点任务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