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和《关于推进全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解读
一、规划制定的背景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作出“饮水安全是人民生活的一条底线”,“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是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农村饮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届三全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十分重大。
去年以来,水利部在湖北、宁夏召开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推进会、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印发专项实施意见,明确了农村供水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省委、省政结合省情,相继作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部署,出台《关于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了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和路径举措。
当前,我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6个百分点,但因地形地貌条件和资源型缺水等影响,相对于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以及群众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我省农村供水还存在水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水质有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等短板弱项,全省农村供水规模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亟需进一步提档升级。
为此,经省委省政府同意,以省政府文件出台了《山西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城乡融合、规模发展,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县域统管、平急两用,两手发力、完善机制”的原则,结合《山西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21-2035)》,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补短板、锻长板,提出了今后五到十年山西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总体布局。
二、规划的总体目标
《规划》计划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规模化供水工程、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水质提升工程、智慧水务等农村供水项目4000余项。
到2025年,工程供水保障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到2027年,基本实现农村供水水源有保障、工程可持续、水价能承受、服务跟得上,农村供水全面实现县域统管;到2030年,基本构建起从“水源”到“水龙头”安全可靠、保质保量、城乡融合的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均等化;直至2035年,全面实现县域供水统一管理,农村24小时稳定供水,基本实现农村供水现代化。
三、总体布局
我省地形呈“两山夹一川”之势,西部为吕梁山、东部为太行山、中部为盆地区。农村人口在盆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在山区、丘陵区较为分散。
《规划》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资源禀赋和供水工程特征等因素,将全省划分为吕梁山区、盆地区、太行山区3个供水区,充分利用水网骨干工程水源稳定的优势,结合既有水源条件,优先实施以县城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积极推进盆地区及部分山间谷地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能联网尽联网、能扩网尽扩网、能并网尽并网,并按新标准同步推进既有供水设施设备的改造;丘陵及山区不适于发展规模化供水工程的区域,推行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和改造;规模化供水工程全部配置净化和消毒设施,小型供水工程配置消毒设施,加强水质检测监测;借鉴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逐步建立健全长效运行管理体制机制。
吕梁山区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水资源严重短缺。该区主要涉及太原市、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临汾市5个市28个县(市、区)。通过充分利用黄河水、合理利用境内地表水和天桥泉、柳林泉域地下水等,扩展农村供水工程规模,满足区域农村供水需求。对区域内有引黄工程、大中型水库等水源且县城在河谷宽阔地带的,以同一沟谷为单元,沿上下游和沟谷两侧实施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和规模化供水工程。以现有泉水、大中小型水库为水源,按照“以大带小、能并则并”的原则整合周边小型供水工程。对位置偏远、人口分散、地势较高且规模供水难以覆盖的深山区,仍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因地制宜推进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实现达标供水,不落一人一户。
盆地区均为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原区,中心地势相对平坦,四周山体环抱,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涑水河纵贯其间,晋祠泉、兰村泉、龙子祠泉、霍泉等分布其间,水资源较为丰富,引调水工程建设相对完备。该区域主要涉及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晋中市、长治市、临汾市、运城市9个市60个县(市、区)。以万家寨引黄工程、坪上应急引水工程、禹门口引黄工程、小浪底引黄工程、尊村引黄工程等引调水工程为水源,主要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对于城市管网延伸不到的区域,利用现有大中型水库为水源,结合现有地下水源、泉水,大力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改造。盆地边缘地带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实施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和改造。综合利用县域小水网工程,通过新建设的水厂、铺设配水干管至既有水厂,在具备条件的区域直接搭接现有供水管网供水入户;在不具备条件的区域,利用现有供水泵房和配水管网供水入户。
太行山区地势复杂多样,山高岭峻,滹沱河、沁河、漳河发源此地,娘子关泉、坪上泉、辛安泉、延河泉、三姑泉在此出流,水资源相对丰富。该区域主要涉及大同市、忻州市、晋中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市7个市29个县(市、区)。通过充分利用水神堂泉、城头会泉、坪上泉、辛安泉等泉域地下水和境内地表水,扩展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对区域内有引调水工程等水源的小盆地区域,依托县城供水体系,开展县城周边地区的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尽可能做到能联尽联、能扩尽扩、能并尽并。在距离县城较远的区域,利用大中型水库工程、小泉小水截潜流工程和其他地下水源发展规模供水工程,有条件的各供水网络间相互连通,提高供水保证率。对位置偏远、人口分散、地势较高且规模供水难以覆盖的深山区,仍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大力推进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和改造。
四、落实《规划》的路径和举措
为了推动《规划》落地见效,省政府办公厅配套出台了《关于推进全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规划》和《实施意见》都充分体现了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实现县域专业化管理的“3+1”建设与管护模式
(一)优先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结合全省“三纵九横”现代水网建设供水布局,对于区域内有规划大型引调水工程或大中型水库等水源条件,且地形起伏较小的盆地区、丘陵区,充分利用大工程水源稳定的优势,以工程沿线覆盖区域范围为规划大单元,统筹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以县域为规划小单元,依托大水源、建设大水厂、接入大管网,建设城乡一体供水工程,或对接入水源后将城市供水管网继续向周边村镇延伸,做到能联尽联、能扩尽扩、能并尽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平台,推进统一管理、统一运行、统一维护,实现城乡居民共享优质供水。
(二)大力推动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条件,在平川区或相对平坦的山丘区,重点对距离县城较远、短期内难以实现城市管网延伸覆盖的村镇,优选适合水源,优化规模供水工程布局,必要时打破乡镇行政边界,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依托现有水源充沛、可靠的千吨万人供水工程或规模较大的千人以上供水工程,通过管网延伸等措施,最大限度整合兼并规模较小的集中供水工程或分散工程,充分发挥规模化集中供水的供水能力优势和运行管理优势,稳定提高用水户供水保证率。供水管网分区内互通,具备条件的分区间互联,在干旱、水污染等特殊情况时应急供水。
(三)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
对地理位置偏远、地势较高、人口分散的偏远山区,经技术、经济论证不适宜城乡一体供水或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的,以稳定现有工程为主,统一建设和提升标准,因地制宜实施小水库、塘坝、机井、蓄水池等水源建设,采取以大并小、小小联合、新建改造等措施,推进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提升供水保障水平。尽可能压减直接饮用旱井、水窖水人口,对不具备压减条件的,相应配套完善适宜的净化消毒过滤设备,落实水质检测,实现达标供水,不落一户一人。
(四)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
以县域为单元,优选专业化机构,建立完善农村供水专业化管护平台,推进供水县域内统一管理、统一监测、统一运维、统一服务,实现专业化管护全覆盖。
《规划》和《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市、县、乡政府农村从水保障主体责任和各相关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按照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省级财政适当补助、市县财政主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原则,通过中央入省级水利发展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市县财政投入、专项债券资金、金融贷款、企业投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同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先建机制、后建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采取特许经营模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集中供水规模化项目实施。
下一步,省水利厅将以落实《规划》和《实施意见》为契机,发挥水利行业牵头抓总的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动、重点突破,采取试点先行、现场推动、指导帮扶的形式,树立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供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引领带动全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