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公路规划纲要(2018-2027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迈入大众旅游时代,基于公路文化的特殊旅游方式,“交通+旅游”已经成为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是在传统交通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业态创新和体验创新,是促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忻州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竞争加剧,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较大。面对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忻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城市转型的战略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举全市之力发展旅游产业,全面实施“新型工业旅游城市”发展战略,大力构建以旅游业为牵动的现代消费服务业体系。

  交通运输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2017年3月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24号),要求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的旅游风景道示范工程,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交通+旅游”已是公路建设发展转型升级的新模式,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

  根据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服务《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旅游公路率先突破的工作要求,忻州市交通运输局组织编制了《忻州市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公路规划纲要(2018-2027年)》,明确了近期(2018-2022年底)中远期(2023-2027年底)发展目标,提出了构建“景通、景通”旅游公路网络的发展目标、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

  一、规划背景

  2017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创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2017年9月21日,以“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为主题的2017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在晋中市召开。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楼阳生出席主题大会并作主旨演讲,深刻阐述了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篇旅游大文章的思路举措,强调要在继续做优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大旅游品牌的同时,加快构建“乐水、尚城、崇山”旅游品牌体系。2018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

  近年来,山西省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铁路、民航三位一体的“快进”旅游交通骨架基本形成。但旅游交通依然存在着集散网络等级不高、连通不足、功能单一等突出问题,“城景通、景景通”的慢游网络仍不完善,与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全省公路、铁路、机场布局以及旅游集散网络,打通连通景区“最后一公里”,支撑山西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全国先进、国际知名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助力全市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发展现状

  1.经济增长回归合理区间,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忻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瞄准“三大目标”,坚守转型为纲,全面实施“1661”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2017年忻州市地区生产总值874.5亿元,较2016年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0.7%,城镇新增就业3.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4%,预期性指标全部实现预期目标,居民收入稳步提速。

  2.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忻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全市上下全力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旅游市场主体活力不断释放。旅游产业已成为忻州市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全市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7年底,忻州市共有A级景区12,其中国家5A级景区2个。2017年度,忻州旅游总收入408.34亿元,同比增长24.65%,累计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8318人次,同比增长6.62%;旅游外汇收入1963.69万美元,同比增长7.43%;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214.25万人次,同比增长23.55%;国内旅游收入407.13亿元,同比增长24.71%。

  3.综合交通路网逐步完善,旅行交通方式多样化

  忻州市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忻州市交通运输整体水平,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保障服务。截至2017年底,忻州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了1746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22公里、普通国道8条1276公里、普通省道11条488公里、农村公路14876公里。公路密度按国土面积计算为69.35km/100km2(全省排名第11),按人口计算为39.46km/万人(全省排名第2)。2015年五台山机场正式运营,根据《忻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省通用航空规划等相关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对五台山机场扩容,由4C标准提高到4D,同时以建设滹源通用机场为示范,分期建设五寨、河曲、原平、宁武通用机场。初步形成南北呼应、全面开放、运输航空“长远”与通用航空“短接”相结合、外畅四海、内联景区的空中网络走廊。境内有同蒲铁路、京原铁路两条铁路干线和太原至河边、宁武至岢岚、宁武至静乐等铁路支线。高铁方面,大西高铁原平至太原段现已投入营运。“十三五”期间,以大西高铁为竖轴,以忻雄高铁及西延至保德(接陕西)为横轴,构建忻州市“十字型”高铁枢纽。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山西省“十二五”红色旅游公路规划》《山西省农村旅游公路建设规划(2016--2022年)》等旅游公路建设专项规划及“四好农村路”等规划,不断完善旅游交通末梢网络,打通通往旅游景区景点“最后一公里”,完善旅游公路导引标识和服务系统,健全旅游集散体系,都取得了较好成效,全省旅游交通骨架网络基本形成。

  )形势要求

  1.忻州市旅游发展的重大机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大众旅游消费持续快速增长。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带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实,假日制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航空、高铁、高速公路等快速发展,旅游消费得到快速释放,为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旅游业成为优势产业。旅游业具有内生的创新引领性、协调带动性、开放互动性、环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激发旅游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的优势产业。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更为有利的产业政策,促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中高端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供给结构,推动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

  旅游业被确立为幸福产业有利于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业作为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将推动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促进更多的城乡居民参与旅游,带动企业投资旅游,旅游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良好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将持续稳定发展,旅游业保持强劲增长,全球旅游重心将加速东移,我国旅游业发展处于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之中。

  2.旅游业发展趋势

  大美太行在山西、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忻州市是山西省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三大板块旅游资源的城市,全市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深厚、自然风貌优质,随着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逐年升温,打造独具特色、底蕴丰富、服务完善、品质优良的精品旅游公路产品需求旺盛。

  1)国际化需求:旅游公路定位的国际化

  旅游公路系统的建立是实现忻州旅游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与前提。经欧美发达国家实践检验证明,对城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及游客体验过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忻州市旅游将立足亚洲,面向世界,与国际旅游接轨,旅游公路系统也必将承载着更为重大的作用与责任。

  2)体验性需求:旅游公路系统的体验性

  首先,旅游公路系统的建立将为游客提供深入体验性度假提供保障。旅游公路将链接地域性特色植物景观、特色地质地貌、特色风情小镇等吸引物,为游客提供深入体验忻州市各个方面特色资源及本地风土人情的机会。再者,旅游公路对自然景观环境资源的整合将保证“侍奉环境”新旅游境界的实现,全面覆盖性的旅游公路网络为自驾游使用者提供了多种亲密接触大自然的空间。

  3)个性化需求:旅游公路主题的多元化

  首先,旅游公路为自助游使用者提供了最小干预的旅游引导,全面的资源覆盖与整合,便捷的线路组织,使游客可以自主选择、安排度假线路、特色主题,布置旅行中的惊喜,体验想要的忻州市旅游内容。其次,亲自准备旅游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项充满趣味与个性的体验过程,旅游公路作为一种基础保障设施,游客可以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旅游,由此,开拓更为广阔的特色旅游市场人群,提升忻州市旅游竞争力。

  4)全面综合性需求:旅游公路功能的整合性

  首先,旅游公路是串联食、宿、行、游、购、娱等各要素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它链接并整合了城市各大功能服务设施,是旅游消费质量的保障。其次,旅游公路本身又整合了“旅游观光”与“交通”双重功能,在便捷、通达出行的同时,已经完成了对经过区域的体验与观光,也充分体验了旅游过程的综合性与整合性,由此提升区域旅游市场的活力。

  未来,忻州市作为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以及扶贫攻坚主战场,其旅游业发展需求迫切、前景广阔。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全域旅游、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为统揽,以新时代为引领,以交通旅游融合发展为路径,着力完善忻州三大板块旅游公路网络。创新旅游交通产品,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品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基本建成集生态休闲观光、文化产业提升、经济转型崛起、社会发展进步、精准扶贫带动的全域旅游大通道,逐步形成全市旅游景区循环圈和经济发展大动脉,努力打造忻州市“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的旅游名片,为忻州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和战略保障。

  基本原则

  民生为本,安全至上。坚持“旅游公路是‘四好农村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充分发挥旅游公路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着力完善旅游公路安全防护排水设施,加强超限超载治理和交通管理,确保行车安全,强化旅游公路的安全性。

  打通主干,覆盖全域。优化旅游公路布局,打通三大板块旅游公路主通道,完善连接线,充分考虑公路、铁路、航空不同运输方式对旅游景点的覆盖及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便捷换乘,共同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综合旅游交通网,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组合。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突出旅游公路的安全性、友好性,优化旅游公路设计,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公路资源,最大程度减少耕地占用和生态破坏。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公路技术等级,科学选择技术指标。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强力度的恢复,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加强沿线生态建设。

  效益优先,有序发展。综合考虑旅游公路开发的效益性,依据财政承受能力和市场开发潜力,一县一策,按轻重缓急安排项目建设,优先安排纳入脱贫攻坚任务、对民生改善发挥直接作用的项目,优先安排对旅游发展、产业转型有直接效益的项目,实现有序建设。

  交旅融合,示范引领。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交通运输业与文化、旅游业等的融合发展,着为打造一批示范项耳,带动引领旅游公路高质量发展。

  建管并重,提质增效。秉承旅游公路专用性、智能化的建设运营原则,统筹旅游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强化旅游公.路智能化水平,提升旅游公路整体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

  (三)规划目标

  近期目标:到2022年,建成三大板块主体区旅游公路网络,连通5个A级景区,覆盖全市11个贫困县。形成板块外快速通达、板块内互联互通的旅游公路网格局,实现从快速通达节点30分钟到达景区。旅游公路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健全,公路出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旅游路、生态路、文化路、产业路和安全路建设初见成效,有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中远期目标:到2027年,建成覆盖全市,联通全域的旅游公路网体系,连接沿线全部A级景区,覆盖全域旅游资源,旅游交通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旅游交通服务功能明显改善,形成具有省内一流、全国先进、国际知名的旅游公路。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快进慢游”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旅游交通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旅游交通服务功能明显改善,服务质量有效提升。

  两期之后,最终形成干支结合、通畅衔接的旅游公路干线网和品质优良的旅游支线网,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完备、路景交融,宜行宜游”的畅安舒美旅游交通运输体系。

  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公路产品体系:以忻州市沿三大板块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旅游精品线路为导向,结合公路交通特点,注重各类交通形式的衔接,挖掘地域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

  形成设施完善的旅游公路服务体系:配合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重点提升旅游公路设施服务水平、旅游公路信息化水平,重点建设或改造提供综合服务功能的服务中心和特色旅游功能的公路驿站。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最终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旅游公路示范、旅游公路服务设施示范、旅游公路产品推介示范项目。

  三、规划方案

  (一)规划策略

  三大板块旅游公路规划遵循以下策略:

  第一,联通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构筑快旅慢游网络。

  第二,串联三大板块重要景区景点,提升公路旅游服务水平,推进服务质量提升。

  第三,打通“文化复兴路”、“遗产活化路”、“绿色生态路”、“产业振兴路”,重振文明文化、活化历史遗产、保护资源生态、精准扶贫脱贫、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

  路网方案

  按交通功能划分忻州市沿太行板块旅游公路分旅游公路主线、旅游公路连接线和旅游公路支线三个层次。

  其中旅游公路主线除具备旅游公路特点之外,其重要作用是旅游交通的公路骨架,联接市域内外重要旅游节点,包括重要旅游集散地、重点大型景区/景点等。旅游公路连接线是实现不同板块旅游公路的连接实现旅游路线的贯通。旅游公路支线则联接干线与景区/点,景区/景点间以及大型景区之内,其主要作用除展示自身品质外,将分流干线旅游交通量至各个景区/景点。

  按照“精准扶贫、旅游引导、产业支撑、生态保护”的原则,根据地形特,选择适宜的道路线型统筹考虑沿线旅游景区的规模、客流量、交通需求、服务功能、服务水平等因素,避开重载交通流量的道路科学确定旅游公路等级,原则上以三级公路为主。

  规划线网方案由3条旅游公路主线,4条旅游公路连接线,58旅游公路支线构成共计约2984公里。

  忻州市三大板块旅游公路串联12个A级景区,覆盖一百余个旅游景点构筑全市三大板块“内联网、外循环”慢游网络,形成展示壮美忻州的“万里山河路”,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铁路和航空共同形成“城景通、景景通”的快旅慢游体系,让游客深度体验“壮美忻州行”。

  1.黄河板块线网方案

  黄河板块旅游公路包括1条主线,8条支线,共约334.7公里。其中2018-2022年规划1条主线,1条支线,共计182公里。线路连接沿线景区,覆盖3个贫困县。

  表3-1  黄河板块旅游公路规划表

  建设实施安排

  主线里程

  支线里程(公里)

  2018-2022

  169.7

  12.3

  2023-2027

  10.0

  142.7

  合计

  179.7

  155.0

  (1)一条主线黄河国家精品旅游公路

  忻州市沿黄河旅游公路:主线起点位于偏关县老牛湾,途径河曲、保德县,终点与吕梁市兴县沿黄旅游路相接,路线里程179.7公里,投资20.1亿元,公路用地2047亩。串接老牛湾、万家寨水利枢纽、弥佛洞、娘娘滩、西口古渡、钓鱼台等市域品牌旅游资源,覆盖3个贫困县。

  28条旅游公路支线

  以建设沿黄河旅游公路为依托,以提升和丰富公路服务为功能和生态环境为抓手,“整合现有道路、打造精品路段、提升服务标准、达到路景协调”,发挥黄河自然遗产的深厚底蕴,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支撑,打造沿黄河扶贫旅游公路。重点规划8旅游公路支线155公里投资15.8亿元,公路用地2953

  2.长城板块线网方案

  长城板块旅游公路包括1条主线,2条连接线,33条支线,共约1725.8公里。其中2018-2022年规划1条主线,9条支线,共计458.2公里。线路连通7个A级及以上景区,覆盖8个贫困县。

  表3-2  长城板块旅游公路规划表

  建设实施安排

  主线里程

  连接线里程(公里)

  支线里程(公里) 

  2018-2022

  259.1

  

  199.1 

  2023-2027

  

  408.7 

  858.9

  合计

  259.1

  408.7

  1058.0

  (1)1主线长城国家精品旅游公路

  主线(沿明长城)起点位于偏关老牛湾,途径神池县,在宁武县高崖上村进入朔州境内,经朔州段进入繁峙县红崖村,终点与繁峙县平型关沿长城旅游路主线相接,路线里程259.1公里,投资22.5亿元,公路用地4347串联老牛湾、偏关县水泉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繁峙县平型关景区等旅游资源。

  (2)2条连接线—长城太行连接线1(高崖上村-林遮峪乡)长城太行连接线2(段家堡-义兴寨)

  长城连接线起点位于宁武县高崖上村,途径原平市、五寨县、岢岚县,终点与保德县林遮峪乡长城河旅游公路相接,路线里程267.9公里,投资12.2亿元,公路用地2119亩;串联宁武县芦芽山生态旅游区、宁武县情人谷景区、宁武县万年冰洞景区、宁武县马仑草原景区、宁武县悬崖栈道景区、宁武县石门悬棺景区和康熙枣园农业观光旅游区等旅游资源。

  段家堡-义兴寨连接线起点位于原平市段家堡,经代县,终点与沿明长城主线相较于繁峙县义兴寨,路线里程140.8公里,投资1.7亿元,公路用地134.6亩。串联原平市大营温泉旅游度假区、原平市五峰山森林公园、原平市滹沱河风景区和代县雁门关风景区等旅游资源。

  (3)33条支线

  报告重点规划13条沿明长城旅游公路支线,路线里程378.5公里,投资17.3亿元,公路用地3501.7亩。17条黄河长城连接线支线,路线里程598.3公里,投资42.3亿元,公路用地6720.7亩;3条段家堡至义兴寨连接线支线,路线里程81.3公里,投资7.6亿元,公路用地1877.9亩。

  3.太行板块线网方案

  太行板块旅游公路包括1条主线,1条连接线,17条支线,共约923.6公里。其中2018-2022年规划1条主线,2条连接线(部分路段),6条支线,共计354.9公里。线路连接5个A级景区,覆盖5个贫困县。

  表3-3  太行板块旅游公路规划表

 建设实施安排

  主线里程

  连接线里程(公里)

  支线里程(公里) 

  2018-2022

  159.0

  42.0 

  153.9

  2023-2027

  26.0

  285.32 

  257.4

  合计

  185.0

  327.3

  411.3

  (1)一条主线太行山国家精品旅游公路

  忻州市沿太行旅游公路:主线起点位于繁峙县平型关,途径五台山风景区,于定襄县岭子底村入阳泉界,路线里程185公里,投资匡算金额5.1亿元,公路用地909亩。主线以太行山山脉为主体,串联繁峙县仰头山旅游风景区、五台山风景区、驼梁旅游风景区、五台县白求恩模范病室及纪念馆、五台县徐帅故居及纪念馆、五台县桃花界生态旅游区、五台县红花梁生态旅游区、五台县旺家庄生态旅游区、五台县石花洞旅游区等市域重要旅游资源。

  (2)2条连接线—长城太行连接线1(戎家庄-岚漪镇)长城太行连接线2(代县上官镇——定襄瓦扎坪)

  太行连接线起点位于定襄县戎家庄村,途径忻府区、静乐县五寨县,终点止于岢岚县岚漪镇,与长城连接线相接,路线里程230.8公里。投资匡算金额17.6亿元,公路用地2459亩。主要串联白玉沟、禹王洞风景区、奇顿合温泉康养中心、宁化古城等旅游资源。

  代县上官镇至定襄瓦扎坪连接线起于代县上官镇,经五台县,终点止于定襄县瓦扎坪村,路线里程96.5公里,投资匡算金额2.6亿元,公路用地102.5亩。串联赵杲观景区、延庆寺、南禅寺和河边名俗博物馆等旅游资源。

  (3)17条旅游公路支线

  以建设沿太行旅游公路为依托,以提升和丰富公路服务为功能和生态环境为抓手,“整合现有道路、打造精品路段、提升服务标准、达到路景协调”,发挥太行山自然遗产的深厚底蕴,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支撑,打造沿太行扶贫旅游公路。重点规划17旅游公路支线411.3公里投资匡算金额32亿元,公路用地3557

  (三)绿道规划方案

  绿道包括游径系统、绿化和设施,具体组成内容见下表所示,

  3-4  绿道组成

  系统名称

  要素

  备注

  绿道游径系统

  步行道

  步行道和自行车到可分离设置,可设置步行骑行综合道

  自行车道

  步行骑行综合道

  交通接驳点

  与交叉口、立交设施、码头、机动车及自行车停车场、公交站点、出租车停靠点等相衔接

  绿道绿化

   

  绿道设施

  服务设施(驿站为综合服务设施载体)

  管理服务设施

  包括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

  配套商业设施

  包括售卖点、餐饮点、自行车租赁点等

  游憩健身设施

  包括活动场地、休憩点、眺望观景点等

  科普教育设施

  包括科普宣教、解说、展示设施等

  安全保障设施

  包括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等

  环境卫生设施

  包括厕所、垃圾箱等

  市政设施

  环境照明设施

 

  电力电信设施

 

  给排水设施

  包括排水河道沟渠、管道箱涵、泵站、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及其它附属设施

  其他

  燃气、供热等设施

  标识设施

  指示标识

 

  解说标识

 

  警示标识

 

  1.绿道游径

  (1)基本要求

  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安全连通、经济合理”原则,结合所经过地区的现状资源特点,根据不同的绿道类型来进行绿道游径系统规划设计。加强绿道与城乡交通体系的有效衔接,提高绿道的可达性,方便居民出行。

  绿道游径系统应保证市民使用安全,应结合现状地形,避免大填大挖。

  绿道游径系统应保证线路连通,当跨越河流、山体、铁路、公路、城市道路等障碍物时,可采用绿道连接线的方式保证绿道游径的连通,但应满足绿道连接线选线、长度控制、安全隔离等要求。

  绿道游径应根据现状情况灵活设置步行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骑行综合道。郊野型绿道以自行车道为主,宜设置步行骑行综合道。

  除借道段之外,原则上应避免机动车进入绿道,只允许对绿道进行维护管理和消防、医疗、应急救助用车临时通行。

  城镇型绿道的绿道游径在满足坡度、宽度、净空等条件下,宜采用无障碍设计。

  (2)布局

  绿道游径的设置应遵循生态影响最低限度的原则,不宜在生态敏感区过多铺装硬质慢行道,避免干扰野生动植物的生境;可以利用现有道路的尽量不重新铺设等级较高的硬质路面,应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河堤、机耕路、道路防护绿带,根据绿道类型和所在地区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建设标准,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骑行道宽度为3.5米,步道宽度为3米

  本方案在规划绿道游径系统时,充分征求当地政府意见,利用现状自然肌理的开放空间边缘(水系边缘、农田边缘、林地边缘等),以现有步行及自行车交通道路等作为绿道选线的依托,避开易发生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域。并就近联系各级城乡居民点及公共空间,方便市民使用,尽可能连接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节点,体现地域特色。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绿道线路尽可能网状环通或局部环通,依托绿道连接线加强绿道的连通性,并满足绿道连接线长度控制要求。具体里程见下表所示。

  表3-4  忻州市三大板块绿道游径规划表

  板块

  骑行道(公里

  步行道(公里

  沿黄河

  88

  24

  沿长城

  135

  44

  沿太行

  119

  163

  小计

  342

  231

  2.服务设施

  旅游公路服务体系具有集散、中介、交通和综合等服务功能,为旅游活动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支撑。根据忻州市沿太行旅游景区的服务现状、各阶段的发展程度,从旅游公路对于区域联合、区内沟通、景区独立运作三个层次所起的作用出发,规划一级驿站、二级驿站和三级驿站三个级别的旅游服务体系。旅游公路服务体系包括游客中心体系、停车场体系、旅行社体系休闲购物体系、餐饮住宿体系,全面提供衣食住行玩乐、解说、咨询、医疗、管理等服务,并负责内外交通的转换,即承接度假区游客的安置、内部游客的散开、度假区内景区的直通、度假区外景区的衔接畅通,确保“进得来、散得开、走得通”。

  (1)基本要求

  服务设施应结合绿道分级、分类、区位、现状等综合条件设置。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控制新建设施数量及规模,有效补充、完善城乡居民休闲游憩场所,保障市民安全、便捷的使用。

  驿站是服务设施综合载体,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驿站是绿道管理和服务中心,承担管理、综合服务、交通换乘功能;二级驿站是绿道服务次中心,承担售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功能;三级驿站作为使用者休息场所。

  驿站设置应优先利用现有建筑。新建建筑应注意控制尺度和体量,建筑层数以1-2层为宜,建筑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一级驿站宜结合交通接驳点进行设置;二级驿站宜依托重要串联节点进行设置,三级驿站设置可根据功能需要灵活设置。

  管理服务设施包括管理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应结合一级驿站设置。

  商业设施包括售卖点、餐饮点和自行车租赁点,应结合驿站设置。售卖点主要为游客提供购物服务,餐饮点主要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自行车租赁点提供自行车租赁、维修等服务。

  游憩设施包括活动场地、休憩点等,可结合驿站和绿道沿线景点设置。活动场地供游客进行休闲、健身等活动,场地内的构筑物及康体设施应符合现行相关国家规范及行业标准的要求。休憩点主要供游客休息,绿道游径两侧的休憩点应采用港湾式布局。

  科普教育设施是传播科普教育信息的载体,包括科普解说设施、展示设施等。对于绿道沿线具有重要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价值的资源,应设置相应的科普解说和展示设施。

  安全保障设施包括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等应依托现状条件,衔接相关系统,尽量结合驿站设置。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沿线在有需要的地方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包括护栏、隔离墩、阻车桩、安全岛、减速带等。凡游人正常活动范围边缘临空高差大于1.0m处,均应设置护拦,其高度不应小于1.05m。无障碍设施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规定。

  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厕所、垃圾箱等,除结合驿站、休憩点设置外,应沿线根据需要设置。城镇型绿道厕所设置间隔宜为500-1000m,郊野型绿道厕所间隔宜为2000m。城镇型绿道垃圾箱间隔宜为100-200m,郊野型绿道垃圾箱间隔可适当放宽。垃圾箱宜设垃圾分类指示标志,选用生态环保材料。

  (2)布局

  旅游公路沿线应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适当原则,合理布设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台、驿站、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旅游服务设施,提供游客集散、旅游资讯、餐饮住宿、风景观赏、休闲游憩、应急救助等服务。服务设施建设可与周边旅游景区、村镇联合设置,通过挖掘旅游特色、展示地域文化、售卖土特产品等,带动当地旅游服务、特色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布设按照节约利用,因地制宜灵活布设的原则,重点结合村庄、小镇、景点布设,按照50公里间距布设,形成一小时服务圈。

  表3-5  忻州市三大板块旅游公路服务设施规划表

  设施

  板块

  一级驿站

  二级驿站

  三驿站

  露营地

  合计

  沿黄河

  5

  4

  2

  2

  13

  沿古长城

  7

  10

  15

  4

  36

  沿太行

  4

  2

  4

  2

  12

  小计

  16

  16

  21

  8

  61

  3.标识设施

  旅游公路配备旅游标识解说系统。根据实地情况和交通指引需要,在旅游公路的景区出入口、解说中心、重要景点、主要公路枢纽、车辆停靠点等节点设置指示牌示,在景区入口、主要景点、水面、危险路段处应设立相应的忠告牌示,提示游客注意安全和规范游客行为,保护景区资源和环境等。

  旅游公路标识系统的设置应根据旅游交通在路段总交通流中的比重、旅游交通流的目的性、与旅游目的地的距离、与旅游目的地联系的紧密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对路段与旅游公路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位,并结合道路的等级、旅游资源的等级和知名度等因素,确定道路旅游标志的设置范围。

  绿道标识分为指示标识、解说标识、警示标识三种类型,具有引导指示、解说、安全警示等功能。在指示、警告、禁令等3类标志中加入旅游相关元素,旅游标志可分为专用旅游标志和嵌入式旅游标志2种类型,特殊警告、禁令和指示标志主要可以采用嵌入式标志的形式进行设计,其中旅游信息和主体信息应根据需要区分主次,采用适当的基本元素。

  绿道标识设施包括标牌和电子设备。标牌可分为导向牌、解说牌和安全标志牌;电子设备可分为显示屏、触摸屏和便携式电子导游机等。

  绿道标识标牌宜结合本地自然、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本土特色,选用节能环保的制作材料进行设置,应能明显区别于道路交通及其它标识,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绿道标识内容要求清晰、简洁,兼顾对不同绿道使用者的指引。同一地点设置两种以上标识时,内容不应矛盾、重复,标牌可合并安装。

  3-6  标识分类设置要求一览表

  标识类型

  指示标识

  解说标识

  警示标识

  内容

  通过文字加箭头或图片的形式表示目的地的方向、距离,以及目的地与现处位置之间的关系等

  通过文字加图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和说明,可增设二维码

  用于标明可能存在的危险、绿道管理的有关规定等

  位置

  交通接驳点、驿站、主要的绿道游径交叉口等必须设置,其余地点视需要设置

  主要对节点进行解说,绿道沿线视需要设置

  危险地点必须设置,其余地点视需要设置

  4.智慧旅游体系

  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强交通旅游大数据应用,完善旅游公路配套标识标牌,方便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完善旅游公路沿线景区、乡村旅游点等重要旅游资源的标识设置,健全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建设电子信息牌、网站等信息平台,丰富旅游交通信息、沿途景区门票、住宿预约登记等服务。构建智慧旅游体系,包括构建智慧旅游系统和智慧旅游平台。

  (1)智慧旅游系统平台建设

  完善智慧游客服务、智慧管理运营和智慧营销宣传。智慧游客服务包括WIFI全覆盖、预定服务系统、智能电子门票系统、APP平台服务系统、应急智能广播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信息展示系统等;智慧管理运营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管理系统、监测系统、数据统计建设等;智慧营销宣传包括二维码、旅游APP软件、微信微博、网站营销和电子商务等。

  智慧旅游平台包括行政管理平台、游客服务平台、企业综合应用平台和监督控制平台。依托大数据,实现旅游的智慧管理、科学统计、在线预定、在线支付、在线营销、在线预警、智能导游、虚拟旅游、线上购物、线上租车等全产业链服务。

  (2)积极推进游客联程联运

  完善省域客运联网售票系统,设立跨省区联网售票平台并完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跨运输方式客运联程系统建设,鼓励企业完善票务服务系统,提高联网、联程、异地和往返票务服务水平。引导互联网企业提供联程联运“一站式”票务服务。加强公空联运,推广设立异地城市候机楼,增设或加密机场到重点旅游景区的客运班线。加快推进空铁联运产品开发,在空铁联运枢纽内设立相应的旅游服务窗口。

  (3)加强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建立交通、旅游等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研究制定交通、旅游部门数据共享清单、开放清单,实质性对外开放相关数据。整合公路监控信息、交通信息、养护信息、交警信息、路政信息、旅游信息、气象信息等资源,实施有效连接,形成智能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电子地图、电子显示屏、可变情报板、交通台广播、手机等多种媒介形式加以宣传,方便公众安全、便捷出行。

  促进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引导各类互联网平台和市场主体参与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产品及增值服务开发,运用网站、微博、微信、应用程序(APP)等媒介,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交通出行、旅游等综合信息服务,完善汽车租赁全国联网,推动实现一地租车、异地还车。政企合作推动12301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广景区门票网上预约,完善重点景区客流监测预警等功能,采用信息化等手段引导节假日旅游高峰客流。

  2022年,所有标准化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饭店、标准农家乐、乡村旅游、工农业示范点、导游、车辆服务、私人定制服务、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等与智慧旅游平台实现有机链接。到2027年,A级旅游景区及挂牌乡村旅游点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

  5.旅游公路安全规划

  旅游公路的车辆以旅游观光为目的,具有随停随驶的特点。往往在旅游价值高的地方,停留车辆多,驻留时间长。旅游公路的安全设施以服务游客和满足游客出行安全作为第一要义,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路的安全性,提高旅游的舒适性、方便性和连续性。实施旅游公路安全提质工程,切实加强旅游公路安全。

  (1)安全设施

  加强旅游公路安全标识系统的设置,在危险地段采取隔离措施,包括设置安全等级警示牌、路标、路牌、隔离绿带、隔离墩、护栏和交通标线。

  隔离绿带宽度不宜小于1m。当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隔离宽度小于1m时,应设隔离墩或护栏作安全隔离,其形式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在宽度大于3m的绿道游径入口处,应设置阻车桩,以阻止机动车驶入绿道游径。

  通过建设“忻州旅游公路官网”和手机APP等对外宣传交流平台,在主要节假日及灾害天气到来之前,适时发布旅游公路风险情况,包括道路气象、车流拥堵状况、道路地质等,给游客充分的旅游风险预知。

  (2)医疗救护抢险设施

  完善道路医疗设施。参照景区标准,在旅游公路服务中心设置医疗急救设施,配备专职医护人员,储备日常药品和备急救箱、急救担架,为游客提供贴心的医疗服务。

  强化救护服务。

  医疗急救中心:为保障旅游急救需要,部分旅游公路一级驿站设立旅游急救中心以备处理突发病症游客救治,提供旅游医疗救护与紧急救援。医疗急救中心配备救护设备,制定应急救护方案,建立紧急救援体系,向游客公布且畅通有效内部救援电话,与相关单位建立专门运送协议,及时发现,安全运送。

  医疗急救站:在旅游公路一级和二级驿站配置旅游公路急救站,满足度假游客突发急救需求。急救站配备救护车辆、救护装备,并常备急救人员。

  医疗救助点:依托各景区和特色小镇等车辆比较密集、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方设置医疗救助点,医疗救助点作用主要用于处理较为轻微的伤病,如擦伤、摔伤、中暑等。

  完善应急事件管理。

  成立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由交通运输局成立旅游公路应急小组,主要工作包括:制定应急预案规划,设置突发事件分级、预警机制,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反应程序和处理措施,广泛宣传应急预案,并定期预演训练;强化安全监督,设立广泛监察机制,对应急预案规划实施监督与反馈。

  制定应急处理程序:在黄金周、重大节假日期,组织力量集中时间维护旅游公路秩序,在游客密集区、危险地段布设旅游次序维护组,疏导游客,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应急处理程序,降低突发事件的损失。

  制定旅游交通应急预案:对旅游交通突发事件进行预测,针对性制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导致的重大游客伤亡事件应急预案。包括:水旱等气象灾害;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公路等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其他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等。

  四、规划效果

  (1)完善路网结构服务全区居民出行的能力显著增强

  旅游公路是联系城乡以及城乡商品流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忻州市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快旅游公路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规划方案通过“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使干线至景区、景区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互通和集散。旅游公路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促进了忻州市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旅游公路的建设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强了区域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旅游公路为沿线县区经济乡镇企业发展特色小镇开发、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特殊的优越交通条件,构筑了一条"黄金之路"

  (2)提升公路服务水平,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依托忻州市优美景观、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等资源,突出特色优势,完善旅游公路服务配套设施,延长产业链条,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忻州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实施将连接全市一百多个旅游景点和景区,对于推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本地的知名度,以增加更多的游客量,提升本地的文化素养,能够有效地保证旅游景区的通达性、改善旅游客运服务质量,实现有效连通、整合现有旅游资源,为区域旅游业开拓发展空间、带动当地群众增收奠定良好的交通条件。

  (3)旅游公路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全面实现小康化

  旅游公路建设在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为农民开拓新的就业渠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农民有更多的收入来源。另外,旅游公路建设对于农民就业结构的改变有一定积极影响。务农与劳务均成为村民主要从事的职业,村民的就业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即由传统农业生产逐步转变成务农、劳务为核心的兼业生产。

  (4)旅游公路建设带动乡村开放度,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进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和产业融合,紧紧围绕产业特色、自然原色、文化本色,推动旅游与城镇化、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公路建设不仅促进城乡之间的物质的交换,为城市人口繁衍生息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也加快了农村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为打破了农村封闭的状态,扩大了农民的交往范围,增强了乡村社会的开放度,拓展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扩大了农民打工、就业的地域范围,带动着城乡一体化发展。

  (5)实施全域旅游,助力忻州市脱贫攻坚

  忻州市实施太行板块旅游公路建设,通过建立优先聘用贫困人口劳动用工履约的报告制度,让每一个建设项目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劳务用工岗位设为贫困户专岗,形成配套的劳务用工脱贫岗位技能培训机制,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就业上岗贫困户农民工工资足额领取,建立建设原材料(石籽、水泥、沙等)就近就地取材制度,拓宽贫困户、农民工就业增收渠道,帮助工程建设沿线贫困人口在建设中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充分发挥特色村落、古堡集中的优势,借助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推进建设“太行人家”山居旅游目的地,积极推进产业转型,扶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期间增加劳动岗位、运营期间就业岗位,推动全市2019年脱贫目标实现,切实为忻州市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好先行、做好保障。

  (6)串联沿线潜在乡村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规划方案串联了沿线潜在乡村旅游资源,有力促进乡村体验、乡村度假、小镇休闲等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五、实施安排

  忻州市三大板块旅游公路规划3条旅游公路主线,4条旅游公路连接线,58旅游公路支线构成共计约2984公里,总投资约197亿元。根据旅游公路布局规划方案,综合考虑上位规划、建设重点、地区实施能力,按照近期(2018-2022年中远期(2023-2027年两个阶段实施。

  (一)近期安排

  2018-2022年底,是三大板块旅游公路建设的关键阶段。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示范引领”的原则,优先安排有效益、带动强、潜力大的项目。五年共安排3条旅游公路主线、2条旅游公路连接线部分路段)16条旅游公路支线的建设,总里程约995公里,总投资约84.46亿元。其中黄河板块建设182公里,投资25.1亿元;长城板块建设458公里,投资35.53亿元;太行板块建设355公里,投资23.83亿元。

  同步配套推进旅游公路服务设施建设,以市场为导向,规划一级驿站、二级驿站、三驿站、露营地数量分别为8、8、7、3个,合计26个,总投资4.7亿元。

  表5-1  忻州市三大板块旅游公路投资匡算金额及公路用地规划表(2018-2022年

  板块

  路线名称

  里程(公里)

  投资(亿元)

  占地(亩)

  黄河

  沿黄河主线

  169.7

  20.10

  2047

  支线

  12.3

  5.00

  0

  小计

  182.0

  25.10

  2047

  长城

  沿明长城主线

  259.1

  22.49

  4347

  支线

  199.1

  13.04

  2088

  小计

  458.2

  35.53

  6435

  太行

  沿太行主线

  159.0

  5.13

  909

  长城太行连接线

  37.0

  2.50

  0

  上官镇—瓦扎坪

  5.0

  0.90

  60

  支线

  153.9

  15.30

  1222

  小计

  354.9

  23.83

  2191

  合计

  995.1

  844609.2

  84.46

  表5-2  忻州市三大板块旅游公路服务设施投资匡算金额及公路用地规划表(2018-2022年

  服务设施类型

  数量

  投资(万元)

  占地(亩)

  骑行道

  133公里

  40021

  700

  步行道

  136公里

  27249

  613

  驿站

  23个

  47000

  244.5

  露营地

  3个

  150

  75

  合计

 

  114420

  1633

  (二)中远期安排

  五年共安排4条旅游公路连接线剩余路段)42条旅游公路支线的建设,总里程约1989公里,总投资约112.3亿元。其中黄河板块建设152.7公里,投资10.8亿元;长城板块建设1267.6公里,投资68亿元;太行板块建设568.7公里,投资33.5亿元。

  同步配套推进旅游公路服务设施建设,以市场为导向,规划一级驿站、二级驿站、三驿站、露营地数量分别为8、8、145,合计35个,总投资5.4亿元。

  表5-3  忻州市三大板块旅游公路投资匡算金额及公路用地规划表(2023-2027

  板块

  路线名称

  里程(公里)

  投资(亿元)

  占地(亩)

  黄河

  沿黄河主线

  10.0

  0.0

  0.0

  支线

  142.7

  10.8

  2953.0

  小计

  152.7

  10.8

  2953.0

  长城

  沿明长城主线

  0.0

  0.0

  0.1

  黄河长城连接线

  267.9

  12.2

  2119.2

  段家堡-义兴寨连接线

  140.8

  1.7

  134.6

  支线

  858.9

  54.2

  10011.9

  小计

  1267.6

  68.0

  12266

  太行

  沿太行主线

  26.0

  0.0

  0.0

  长城太行连接线

  193.8

  15.1

  2459.0

  上官镇—瓦扎坪

  91.5

  1.7

  42.5

  支线

  257.4

  16.7

  2334.6

  小计

  568.7

  33.5

  4836

  合计

  1989.0

  1122867.0

  112.3

  表5-4  忻州市三大板块旅游公路投资匡算金额及公路用地规划表(2023-2027

  服务设施类型

  数量

  投资(万元)

  占地(亩)

  骑行道

  208

  62515

  1094

  步行道

  94

  18856

  424

  驿站

  30

  54000

  269

  露营地

  5

  250

  125

  合计

 

  135621

  1912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层级责任

  1.市交通运输局主导旅游公路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机构建设

  由忻州市政府领导、市交通运输主导,旅游、城市规划、环保、国土等多部门参与,进行旅游公路管理体制和相应机构设置。将旅游公路建设、管理等工作纳入年度部门考核目标,适时开展规划评估与调整,切实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2.县级政府或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设立旅游公路管理机构

  在全市各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设立旅游公路管理机构,配合市交通运输局,负责旅游公路规划修编、旅游公路项目建设以及旅游公路管理等工作,使项目建设能够按照规划要求全面开展和实施。并结合实际需求,开展县级旅游公路发展规划。

  (二)完善投资渠道,提高资金保障力度

  1.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通过争取成品油消费税转移支付、争取中央车辆购置税补助以及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方式,加大对旅游公路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分别安排一定财政预算资金投入旅游公路建设。

  2.统筹使用政府资金

  市、县政府要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安排一定比例统筹用于旅游公路建设。贫困县可以通过整合涉农扶贫资金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采取出让公路桥梁冠名权、广告权、沿线土地等资源开发权,以及沿线受益企业出资、农村集体组织投资、农民“一事一议”自主筹劳等多种方式筹措建设资金。

  3.加大政府债券投资力度

  各级政府在年度新增政府债券限额内,合理安排债券资金用于三大板块旅游公路建设。

  4.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市、县政府可通过整合各级政府补助资金,采取资本金注入、建设期补助、设立投资基金、运营补贴等方式,将公路项目与沿线服务区(驿站)、汽车营地、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土地出让等有收益的项目捆绑招标,吸引社会资本一体开发、整体投资。

  市级政府发挥统筹作用,加强对旅游公路PPP项目的组织落实。县级政府可委托市级政府统筹组织PPP项目的招标、建设、运营、管理、养护等,但政府付费责任仍由县级政府承担。积极引导国开行、农发行落实农村公路融资政策,降低融资成本。

  (三)建立长效机制,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围绕旅游公路发展规划,创新和完善管理制度,对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和标准等相关内容开展专项研究。逐步建立并完善与旅游公路相关的管理办法,如禁止大型货车使用旅游公路,限制旅游公路车速,以及旅游公路视域范围内的景观资源保护等。通过研究和实践,建立一套具有高科技含量,工程技术措施使用明确,融汇各学科知识和手段的建设管理手册,并通过工作分配和安排,使其中的内容能够落实到旅游公路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认真落实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质量终身制及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提高我省旅游公路的质量水平。

  此外旅游公路发展规划及其建设涉及交通、旅游、城市规划等多部门间的合作和协作。需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推进国际、省际以及多部门间合作与交流,加强部省联合、以及多部门合作的力度,协调各类上位规划与旅游公路规划建设的关系。适时邀请地方政府各部门、旅游景区、各相关企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民众代表进行座谈,关注各利益主体的需要。

  (四)加强技术支撑,促进快速持续发展

  1.开展管理政策研究

  与市其它相关政府部门联合,结合省旅游公路管理目标、管理实施,开展旅游公路管理政策研究,为完善市旅游公路管理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2.开展标准规范研究

  与交通科研机构合作,结合忻州市特色,开展旅游公路标准规范的研究,为自上而下指导全市旅游公路规范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开展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与交通科研机构等合作,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忻州市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以重点示范工程为依托,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并通过示范、培训等加以推广应用,实现公路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为行业人员参加旅游公路相关考察活动、国际学术活动、对等交流和客座研究创造条件(五)加强宣传推介,打响特色旅游品牌

  结合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的建设与旅游公路相关的推介、宣传活动,树立有忻州特色的旅游公路品牌。提高对旅游公路的认识,以及支持旅游公路建设的积极性。

  倡导组建旅游公路自驾游俱乐部,共同参与讨论旅游公路自驾、自行车、郊野徒步等游览活动,分享使用旅游公路系统的体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