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局、办: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山西省“十三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晋政发〔2016〕43号)(以下简称规划)和《忻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提高我市对外开放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市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以开放拓展空间,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全市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引进来”与“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交流与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开放型经济不断取得新进展,对全市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吸收外资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4547万美元,年均增长27.3%。外商投资来源趋于多元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促进了我市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外贸结构明显优化。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10年的1.27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95亿美元,年均增长9%。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法兰和钢铁铸件稳定增长,红芸豆、高岭土、化工产品快速增长,产品多元化出口结构正在形成。 

  产业集聚发展步伐加快。以循环园区、特色园区为载体,链接上下游产业,集聚关联企业,进一步凸显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全市共建设15个产业集聚区,落地开工项目189个,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5亿元。定襄、五台、岢岚“飞地经济”率先起步,原平循环经济园区列入省级开发区。 

  金融创新开放战略取得突破。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忻州交易处启动运营,成为我省首家在地市设立的交易机构。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在“新三板”挂牌。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融入太原都市圈、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成功加入环渤海区域市长联席会。抓住中博会、央企山西行等重大商洽活动契机,突出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到位资金204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5.1倍。忻州市跻身2015年中国宜商城市竞争力前200名城市的第158位。 

  全力建设三个门户、打造三个集散地、发展六大板块的“336”综改布局全面推进。保德县、河曲县在“保府经济圈”中崭露头角,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多元经济板块日趋壮大,代县、繁峙县通过灵河高速实现与北京、天津的互联互通。东部五台山,中部奇村、顿村、汤头温泉度假区,西部芦芽山“三个集散地”功能逐步显现。 

  对外开放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忻保、忻阜高速建成运营,神岢高速开工建设,大西高铁加快推进,五台山机场建成通航。全市对外开放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二、重大意义 

  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水平,是我市落实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 重要思路和要求,全面实施“1661”发展战略,完善开放活市战略布局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我市紧抓“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崛起”和“太原都市圈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快实施南融、北合、东出、西联的开放开发战略,率先建好三大门户,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开放新优势,形成全方位开放和区域合作新格局;有利于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和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深入推进我市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和“336”综改布局,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投资双向互动,加快外贸优化升级,加快各类开放平台提质增效;有利于我市加快“三区联动”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和共享社会资源,加快提升区域发展的内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塑造良好形象,逐步实现振兴崛起。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区域合作,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深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抓住我市正式加入环渤海市长联席会议的机遇,不断密切我市与京津冀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全方位合作,加强市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所辖县、区之间的合作交流,深度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深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京津冀地区新材料、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疏解产业,重点发展与京津冀高度关联的新能源产业、农业、旅游业优势产业。着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层气产业化开发,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完善能源输送网络,全力打造京津冀清洁能源生产和输送基地。充分利用五台山和长城(忻州段)两个世界级文旅品牌、黄河和芦芽山两个国家级文旅品牌、加强要素市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包装一批旅游项目,引进一批战略合作者,培育一批经营主体,搭建一批旅游投融资平台,打造一批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鼓励重点景区与国内外知名景区缔结友好景区,积极申办亚太旅游休闲大会,加快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力打造京津冀休闲旅游首选地。积极发挥我市绿色小杂粮产业的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鲜活农产品进入京津市场,将忻州打造成京津冀小杂粮供应基地。 

  主动融入太原都市圈发展。依托忻州丰富的土地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借助省城的科技、文化、产业、人才优势,强化和太原的区域联动,由太原都市圈的“外圈层”向深度融入方向迈进,形成太原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支撑。忻府区、原平市、定襄县,靠近太原,地缘得天独厚,要建设好面向太原都市圈的中部门户。要立足区域功能定位,依托本地多元产业板块,承接太原的辐射效应,加大吸引太原土地密集型、劳动力密集产业的转移,建设太原东出产品的物流节点,实现忻州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忻州城区、原平、定襄整合发展,坚持空间协同、产业协作、交通一体、设施共享,发挥集聚优势,强化产业布局协同协作,建设多元化产业集群。推进忻定、忻原城际快速公路等连接廊道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把忻州打造成山西省北部地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区域、建设太原都市圈北部以装备制造为主的现代高载能产业基地和旅游服务基地。 

  积极融入蒙晋冀(大张乌)区域发展。加强与大同、朔州等重要城市合作开发,加快推进忻州、朔州、大同一体发展的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晋北综合能源基地。加强与大同在煤炭、电力、天然气、风电、太阳能发电等能源和旅游领域的合作,推动两地煤炭生产企业及用煤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和产销合作,共建晋北煤炭基地、煤电基地、煤化工基地和清洁能源输出地、晋北精品旅游线路。与朔州建立以煤炭延伸开发、固废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多种形式互利共赢合作开发机制,延伸拓展特色煤化工产业,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形成以园区为重点,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循环网络体系,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全面推进沿黄经济带协作。依托大西高铁、灵河高速、忻保高速,联合“丝绸之路”沿线陕西等省区,联合晋陕蒙金三角地区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包头等重要节点城市,积极参与“黄河几字湾”区域合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合作,形成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打造清洁能源基地。积极融入呼包鄂榆城市群,承接该城市群延伸产业链,建设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成为山西省推动“黄河几字湾”区域集群发展的排头兵。发挥五寨的交通区域优势,建成煤炭等大宗商品物流集散地和商贸集散地。围绕黄河文化和沿黄风景,有效发挥沿黄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合作,打造国内知名旅游品牌。河曲、保德、偏关作为西联的桥头堡,要建好面向陕蒙的西部门户。要依托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创新协助机制,优化合作模式,建设开放发展的资源集聚洼地、区域合作平台、人财物技高地、经济社会窗口,形成互补互动、区域融合的新增长极,建设晋陕蒙新型煤电铝工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集散地和黄河风情文化旅游胜地。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支柱产业新型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发展要求,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最大限度放宽投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充分利用煤炭、煤层气、煤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全力扶持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包装策划潜力项目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对接合作,实现借力发展,不断壮大我市产业规模。积极引进相关研发中心,鼓励国内外资本投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领我市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提升。 

  提高引资实效。用系统、定向的观点,改进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招商方式转变,针对目标区域、目标产业和目标企业,实施精准化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度。推进产业链招商,发挥产业园区的成本优势,通过集群式引进、专题性推介、区域性对接等多种方式,推进产业集聚。推进主题招商,建立完善政府与大型企业集团沟通协作机制,积极开展针对央企、省企、民企等的主题招商活动。发挥商会的积极作用,推动以企招企、以商招商。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引资、引技、引智,为忻州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忻州籍商家、科技人才和成功人士作用,鼓励他们回忻创业,实现情感回归、企业家回家、人才回乡、资金回流,为忻州发展献计献策、出力出智。 

  推进开放式金融发展。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主渠道作用,在巩固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同时,全力吸引辖外商业银行来忻州开展业务,着力支持市场前景好、符合产业政策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积极创新融资手段,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做好上市企业的培训引导等服务工作,力争五年内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家,新三板上市公司达到30家。主动对接以服务中小民营企业产权交易为主的地方产权交易市场,挂牌交易的企业数量超过200家,形成与传统金融互补、功能较为完备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力争到“十三五”期末,辖内融资性担保公司数量达到15家以上。更加注重高效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优惠贷(赠)款资源,重点支持扶贫开发、生态修复、能源结构改善、城乡统筹、社会民生领域以及医养结合、职业教育、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支持实体企业充分运用国际资本市场低成本资金在境外发行外债和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助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实体经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推进投资便利化改革。研究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进一步精简市本级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外商投资项目备案和核准权视情况下放至县(市、区)和开发区,同步下放上述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的权限。国土资源部门承担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职责随着投资项目审批权限的下放同步下放。推广外商投资合同、章程格式化审批试点,加快外资合同章程审批备案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取消外商投资外汇登记核准,取消境外投资者出资认证登记管理和境内外汇再投资备案,实行外商投资资本金意愿结汇。进一步下放和减少前置审批事项。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提升监管和服务水平。改进外商投资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建立各部门协同监管、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全程监管体系,提升监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强化外商投资服务,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多部门联合年报制度,做到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探索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全周期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外商投资企业回访制度、重点外资企业联系制度、外商投诉快速反应制度等制度。 

  (三)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发挥我市法兰、煤机、环保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加强与国际需求有机结合,推动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国际装备制造业合作项目,拓展我市产业和企业发展新空间、推动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优势产业组建行业商会、协会,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企业、金融机构联合“抱团出海”、借助央企“搭船出海”,带动我市装备、技术、服务和劳务对外集合输出,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推进建立我市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库,做好对入库项目的跟踪服务、重点支持。培育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参与晋非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城市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外展会,推动更多“忻州制造”产品走出去。 

  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探索市县两级政府开放开发议事制度,黄河流域经济区、汾河流域经济区、滹沱河流域经济区差异化融入“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协商制度。依托“山西品牌丝路行”这一“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发挥我市能源、农业、旅游、生态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大力提升自主品牌知名度,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充分发挥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纽带作用,借助世界文殊信仰中心,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能合作。充分利用沿线投资贸易机构、商协会、海外华人华侨经济组织等资源,搭建合作促进平台。 

  深化“336”产业布局。围绕“336”总体框架,着力打造一个核心区、一个金三角、两个发展带、两个特色功能区、三个纵向发展轴的“11223”空间发展格局。即以忻府区为核心,重点发展以商贸物流、金融、旅游、信息服务、总部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晋中城市群与京津冀经济圈对接的区域枢纽;以忻府区、原平、定襄为金三角区域,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打造“装备制造金三角”;以保德、偏关、河曲、神池、五寨、岢岚县组成的“综合能源发展带”和五台、代县、宁武、忻府区组成的“环形旅游发展带”为两个发展带;以五寨煤炭物流基地建设区和代县-繁峙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为两个特色功能区;以沿黄旅游发展轴、五保高速发展轴和灵河高速发展轴为三条发展轴,形成产业分布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善、有较强配套能力和产业发展基础的发展格局,深化区域经济交流合作,推动产业和能源的优势互补、集聚发展,推动更多优势企业、优势产业走出去。 

  加强服务指导和风险防范。推进建立境外投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支持和服务。支持发展行业商(协)会、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积极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更多信息咨询和服务。建立重大风险防范机制和应急预案,及时为企业提供风险预警,指导企业做好风险防范。加强与中央企业、省属企业的对接,推进建立我市企业与中央企业、省属企业联合开发海外市场的合作机制,不断提升我市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管控境外投资风险。 

  (四)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推进以质取胜战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创新要素比重,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培育壮大外贸主体,深入推进骨干企业建设工程,以组建集团公司的方式,全力推进我市法兰加工出口企业的兼并重组。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做大做强法兰企业。支持农副产品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引导扶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出口基地建设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跨境电子商务新型贸易方式发展。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落实服务贸易出口零税率或免税政策。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打造服务贸易新型网络平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各服务行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实现出口信用保险全覆盖,保护企业出口业务稳健运行。以定襄永旺物流园区为依托,规划建设“海关监管仓库”,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高企业报关、通关效率,为我市法兰、农副产品的出口提供更加便捷通道。 

  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强化中央、地方、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四体联动的综合应对机制,指导企业做好贸易摩擦预警、咨询、对话、磋商、诉讼等工作。以协商方式妥善解决贸易争端,化解分歧,争取双赢。依法开展贸易救济调查,维护我市企业合法权益。 

  (五)搭建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增强要素集聚服务能力 

  发展外向型产业园区。按照布局有序、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的要求,加快开发区和各类产业园区的集聚发展。进一步发挥开发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支持忻州经济开发区扩区拓展,大力发展先进储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产业升级,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建立跨县市、跨部门的对接协调机制和服务促进体系,实现开发区区内区外经济共同发展。支持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创新驱动,带动全市开放开发。加快建设一批对外开放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文化产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法兰出口基地等优势出口产业基地。建设电子商务等功能性平台,依托平台发展下游产业。 

  构建大开放的综合交通体系。以构建忻州“十字型”高铁枢纽为重点,推动大西高铁原平-太原段开通、原平-大同高铁顺利建设、忻州-五台山高铁早日开工、争取铁路西延过保德进西部,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使忻州成为沟通我国东北、西南、西北的大通道节点城市。加快建成“两横三纵一环”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建设原平大营至神池高速公路、静乐至兴县高速公路、神池至岢岚高速公路、五台山机场至忻阜高速蒋村入口的高速通道,开工建设五台—繁峙高速公路。加大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旅游公路建设力度。争取五台山机场航空口岸早日开放,畅通走向全国、走出海外的空中通道。 

  建设物流集散中心平台。发挥区位优势,以忻州市区为中心,加快构建综合物流集聚区;以原平市为中心,构建装备制造物流中心;以繁峙县为中心,建立冶金矿产物流集聚区;以神池、五寨县为中心,建设特色农牧产品物流集聚区;以岢岚、五寨县为基地,构建煤炭综合物流配送集聚区;以河保偏经济区为中心,建成全市面向陕西、内蒙等邻近省份的桥头堡、大通道和综合物流集散中心。完善流通网络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配送中心、农家店等现代流通方式。 

  推进会展平台建设。积极参加我省能博会、农博会、晋商大会、文博会和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会展平台,构建多元会展合作交流体系。积极参与高交会、厦洽会、兰洽会、中博会、亚欧博览会等大型会展平台,把平台作为宣传和展示我市软硬实力的传播平台。研究探索举办具有我市特色的展览展会,打造品牌,推动形成外向型经济新业态。 

  加快建好各类开放平台。积极参与晋非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友好城市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巩固发展我市与北京市西城区友好城市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市、东南沿海等重要节点城市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建立优势互补、共同开发的研发机构、实验基地和产业基地。推动忻州航空口岸开放新格局,规划建设“忻州海关监管仓库”,积极建设定襄法兰保税仓库,争取出口产品的就近检疫检验和产品的自营出口权,简化出口手续,提高通关效率。支持认证中心建设,重视会展业、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忻州特色文化优势,拓展对外开放的领域。注重发挥外事侨务资源对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集合作用,更好地服务对外贸易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我市开放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破除守旧保守意识,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将发展开放型经济摆在牵动全局的战略高度,作为重要工程有力推进,在全市上下形成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氛围。加强对外开放机构建设,把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熟悉经济工作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开放一线。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工作领导组的协调督导作用,各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联动,增强合力,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形成强有力的工作体系。 

  (二)营造良好开放环境 

  进一步解放思想,倡导理性包容的开放思维和开放文化,在全市上下形成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的共识。借鉴自贸区投资、贸易、金融、服务业开放和事中事后监管方面的创新措施,复制推广自贸区试点成功做法。建立开放透明的法律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建立系统完备、科学高效的开放型经济安全保障体系,有效管控风险,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推进政务环境透明化、便利化和规范化。建立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弘扬晋商诚实守信的传统商业文化,营造合作共赢的人文环境。加快提升城市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安全、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切实加强要素保障 

  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加大交通、能源、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功能性设施建设,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渠道,搭建发展平台,抓好产业配套,促进市场发育,化解各类生产要素制约,提升我市对高端要素的吸纳和承载能力。做好用地保障工作,对于重点区域在扩大开放方面需要建设用地指标的,适当给予倾斜。强化智力支持,加强拥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意识的对外开放智库建设,增强对外开放战略谋划水平和国际经贸合作服务能力。坚持行业商协会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提升组织协调、行业自律管理能力,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四)强化开放型人才队伍建设 

  重视开放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外向型人才培养机制。选派市直部门熟悉对外开放工作的中青年干部到县市任职、挂职锻炼,选派市县中青年干部到沿海开放省市对口部门交流、挂职学习,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开放理论、业务知识的轮训,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全市涉外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培养开放意识强、业务素质高的开放型经济干部队伍。完善吸引外来人员来忻工作和创业的政策措施,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为外来人员和投资者出入境、户籍管理、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最大限度便利,让外来优秀人才入忻留得住。 

  (五)宣传忻州对外开放新形象 

  发挥我市丰富深厚的人文资源和文化底蕴,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善于利用国内外各种宣传媒介、渠道和资源,创新对外宣传的内容、方式和手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讲好忻州故事,提高忻州文化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振全市上下精气神,展示忻州人民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信心与决心,让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忻州、认识忻州,感受到忻州发展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和商机,树立忻州对外开放崭新形象。 

  忻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1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